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叶至善:科幻界的伯乐与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9-11-01
【字体:

  作为编辑和出版人的叶至善,帮助和提携了众多科幻界的新秀,是一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同时他也是一位作家,尝试创作了多篇科幻小说,其中以《失踪的哥哥》最为著名,引起了人们对科技伦理等问题的思考。叶至善对科幻小说的支持和鼓励,为中囯科幻小说的发展和科普事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叶至善在科普和科幻界是一位特殊人物,他兼具编辑、出版家双重身份,编辑、出版了不少科普科幻作品集,在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本人还是一位重要的科普和科幻作家。2008年,为了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中国科协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五个10”评选活动,叶至善名列“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其余9位,如袁隆平、钱学森、华罗庚等,都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只有叶至善是为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者。

  一、热心科普的编辑,慧眼识珠的伯乐

  叶至善(1918—2006年),笔名于止,取“止于至善”之意。他出生在江苏,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长子。叶圣陶虽然是一位教育家、文学家,但也非常喜欢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他在开明书店工作时主持编辑的专给初中学生看的刊物《新少年》,经常刊载由王峻岑撰写的妙趣横生的数学小品,这些作品一度让上了高中的叶至善十分着迷。

  1941年,叶至善自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毕业后,先后到四川成都中央工业社和广汉中学工作。1945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8年之久的《新少年》复刊,并改名为《开明少年》。叶至善很快就从这份刊物的读者变成了编辑。开始时,他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帮助父亲看稿、编稿,几个月下来,父亲对他编发的稿件很满意,他自己也在这项工作中发现了许多乐趣,于是干脆加盟《开明少年》,正式做了一名编辑。

  1953年3月,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合并,叶至善随同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参加《中学生》期刊和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同年任中国青少年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他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除了主编《中学生》之外,他还牵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少儿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1988年底,中国民主促进会筹建开明出版社,他任社务委员会主任,以后又任出版社名誉社长。

  叶至善受父亲的影响,在编辑领域勤奋耕耘。他热爱编辑工作,认为编辑工作可以满足他的创作欲和求知欲,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从审读来稿、制定选题,到最后修改定稿件他都全程参与,重点的图书他还亲自修改润色。经他编辑出版的图书不计其数,包括《少年百科丛书》《宝船》等许多优秀少儿读物;编辑出版的科幻作品单行本包括:《到人造月亮上去》、《割掉鼻子的大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11月)、《失踪的哥哥》(1982年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等;他还把国外的一些科普读物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少儿科普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叶至善非常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乐于提携后进。在编辑岗位上,他堪称慧眼识珠的伯乐,一些广有影响的科学文艺作品,如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和迟叔昌的《割掉鼻子的大象》,都是被他发现、修改才得以发表的。《小布头奇遇记》本是某出版社的退稿,理由是不像童话。叶至善却注意到这部小说的内容很好,形式也有创新,有益于少年儿童的成长,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便全力投入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地修改书稿,亲自找人画插图、设计版面,每一个环节都凝结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他还让父亲叶圣陶写了一篇评介,发表在1962年《文艺报》的第9期上。《小布头奇遇记》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并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喇叭”节目里做了连续广播。叶至善就是这样满腔热情地对待初学者,帮助他们改稿、鼓励他们创作,不少作者在他的帮助下成长了,出名了,而他依旧在“为人做嫁衣”,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叶至善曾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编辑学会顾问等社会职务。他还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至九届常委,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还曾荣获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选的首届“伯乐奖”和“韬奋终身荣誉奖”。


  二、科普要启发,不要灌输

  《开明少年》是为青少年办的综合性期刊,所以从社会知识、文学艺术到自然知识,哪个方面的文章都不能少。在出刊之始,时事、文学和翻译方面的稿件,都有相对固定的作者提供,唯独科学方面的作者很少,稿件稀缺。可在那个时代,要想找到合适的作者,能够写出体现这种教育理念的科普文章,实在是太难了。为此,叶至善常常自己披挂上阵,“凑”上一篇。他在那个时期创作的许多气象、天文和生物方面的科学小品,大都是为了编好刊物去组织构思的。后来主编《中学生》和《我们爱科学》,叶至善又执笔写了多篇科学小品,每写一篇,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编排版面方面的艺术构思。

  在长期的科普实践中,叶至善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在谈及怎样写少儿科普读物时,他指出:“科学读物要求正确,不要错误;要求明白,不要含糊;科学普及读物还得加上一条:要求生动有趣,不要枯燥无味。做到这三条巳经不容易,但是还不够,少年儿童的科学读物还得加一条:要求启发,不要灌输。这一条恐怕更不容易做到,但是非做到不可。我想,给孩子们编写科学读物,不但要吸引他们读下去,还要调动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一边读一边想,在理解书上所讲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有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

  叶至善做编辑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当他想提倡某一种形式的作品时,他都要先实践一下,自己写几篇试试。这样,就可以体味到这种创作样式的甘苦、特色和要领,便于把握约稿、审稿的分寸。他曾回忆:“有时候想到了什么新点子,得自己写一两篇试试,看看是否行得通,孩子们读了有什么反应。这样在以后约稿时,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瞎提要求,让作者为难。”

  如此一来,在科普编辑的岗位上,同时也有一位科普作家在成长。叶至善采用多种多样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版了一系列科学童话、科学幻想、科学探险、科学传记、科学小说、科学诗等。他还把儿歌、快板、相声、魔术、话剧等形式移植到科普创作中来,大大地丰富了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很受读者的欢迎。

  叶至善的作品涉猎极广,品种多样,可以归为科普的有:《竖鸡蛋和别的故事》(1990年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荣誉奖)、《科普杂拌儿》、《梦魇》(1978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1990年获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二等奖)等,诗歌、散文和传记方面的作品有:《古诗词新唱》《诗人的心》《我是编辑》《父亲的希望》《父亲长长的一生》等,晚年整理和编辑了26卷本的《叶圣陶集》。

  此外,叶至善还和妹妹叶至美、弟弟叶至诚联名出版了《花萼》《三叶》和《未必佳集》。叶至善去世前正在创作《一个编辑读〈红楼梦〉》,最终没有完成,只留下了《大太监戴权》等8篇文章。他去世后,子女整理出版了他的《干校家书》,收录了“文革”时期他在共青团中央潢川“五七干校”时和父亲叶圣陶的通信近五百封。

  三、偶然涉足科幻,成就经典名篇

  叶至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幻作品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迎来了科幻创作、出版的第一个高潮。究其原因,一是大批原苏联科幻、科普作品,以及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被译成中文,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二是党中央在1956年初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国迅速形成了学科学的热潮,作家们创作科学文艺作品的热情空前高涨。这种热情也鼓舞了叶至善,他开始创作科幻小说。

  他最早的一篇科幻小说《到人造月亮去》,1956年5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篇作品发表的时候,原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还没有上天,但小说却巳经为读者勾画了人造月亮——也就是太空城的概貌,设想了它的建造、构造和作用,还有上边的发电厂、天文台、植物园、实验室等。

  随后不久,《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发表于《中学生》1956年7月号(原题《电脑》)。同年11月,叶至善与迟叔昌联合创作的《割掉鼻子的大象》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当年很有影响的科幻作品之一。由他二人合作、设想从生物中提炼稀有金属的另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的奇想》,1963年5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叶至善的科幻代表作《失踪的哥哥》,1957年在《中学生》杂志的第6、7、8三期上连载后,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张建华的小学生不小心进入工厂的冷冻库,被冷冻了起来,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医生和工程师对他进行检查之后认定,他还有生命的迹象,经过红外线快速升温,张建华“苏醒” 了。

  小说一开头是弟弟张春华接到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说他失踪多年的哥哥找到了。这个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而哥哥“变”成了弟弟、弟弟“变”成了哥哥的结尾更是引人入胜。因此,这篇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广受好评,被选入1957年出版的《儿童文学选》,并在1958年出版了单行本,至今仍不断再版。

  时隔26年之后谈及《失踪的哥哥》,叶至善称是一个偶然的因素触动了他的创作神经: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原苏联有个人埋在雪里18个小时,后来让医生救活了。这个奇闻使他联想起许多事情来。比如,细胞受了冻为什么会死亡,冻豆腐上为什么会有许多窟窿,新鲜的鱼虾冰冻以后为什么滋味差远了,等等。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他寻思:一定是体内组织中细胞的膜和液汁都被冰破坏的缘故。要使鱼虾保持鲜味,就应该把它们保藏在温度很低的仓库里,又不能让它们结冰。

  更进一步想,水不结冰,鱼虾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就不至于被破坏,那么不但滋味,连生命不是也能够保存下来了吗?“这些就是我写《失踪的哥哥》的主要依据。”

  然而,没想到,《失踪的哥哥》后来“却遭到极富有戏剧性的命运。”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这篇作品受到了批判。批判者认为,冷藏厂怎么能冰冻一个少年以至15年之久才被发现,这是对新社会的抹黑。而作者在小说中着力要表现的意图——医生与工程师的通力合作成就科学奇迹,以及“一点儿科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却没被读者所体会和察识,有的人更把它看作是一篇有趣的惊险幻想故事。大多数读者似乎只关注那个失踪的哥哥和他的弟弟;他们忽略了作品中关于生命冷藏的设想,却对弟弟和哥哥的身份互易更感兴趣。这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叶至善深感遗憾,自责“只能怪我自己没有本领,没出好点子,没把故事设计周全……我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意图”。他心目中理想的科学幻想作品,是能做到故事的发展与科学幻想上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像贴膏药一样,将科学生硬地贴在故事的结尾,而这两者在整个作品中却是游离的。“应该把知识糅合在故事里边,不能知识管知识,故事管故事,油水分离。不能一讲到科学知识仍然像上课一样,忙不迭地亲自登场,或者化装成故事中的人物,或者把故事中的人物搁在一旁,痛快淋漓地作一通科学演讲。”

  四、有趣的设想,尴尬的难题

  在《失踪的哥哥》中,叶至善实际上提出了用超速冷冻的方法保存生命乃至“起死回生”的设想。如前所述,这种设想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叶至善认为,对待科学幻想小说中的科学构思,要认真进行推敲。科学幻想应该是合乎科学的幻想,幻想的产生有一个分析推理的过程,要找出幻想的科学依据,甚至要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他捎带还提出,对于中国科幻界所谓科幻小说姓“科”姓“文”之争,“我主张姓科,这个主张,是我进行创作时的依据,而不是衡量科学幻想小说的框框。因为不应该把两种意见看成相互对立,互不相容,而是采取兼容的态度。我多次声明不反对科幻小说姓文,而且采取支持的态度。”

  急冻这种技术,事实上在后来的科幻作品中曾频频被“采用”。如潘家铮科幻小说《死亡方案》中的爷爷,最后就选择了将自己冷冻起来;科幻电影《蝙蝠侠》中也有一个急冻人维克多·弗莱斯。对于用急冻法保持人体生命的实验,在1967年已经成为事实: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因患癌症即将死亡时,请求医生为他做了长达8个小时、史无前例的冷冻手术,以便等到将来治癌医学技术获得成功时,再把其“尸体”解冻,治好致命的疾病,“死而复活”,“重返人间”。而美国的“人体冷冻协会”称,目前巳经拥有了上百具永久冷藏的遗体。他们到底能不能复活,现在谁也无法给出答案。急冻实际上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到中国古代的炼丹修道,人类从未停止过寻找长生不死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急冻技术上,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未来世界中复活。追求永生乃是人类最悲壮、最勇敢的追求与探索。

  《失踪的哥哥》还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危机。毫无疑问,随着急冻、克隆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伦理问题巳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索和争议。“人体冷冻协会”的创始人罗伯特埃廷格的两任妻子的遗体都被冰冻了,埃廷格曾经开玩笑说:“如果这两人都复活,问题就大了。”不必讳言,科技是有可能对家庭、夫妻、父子、兄妹等社会基本关系造成冲击和破坏,进而动摇整个现代社会的伦理基础的。叶至善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颇有预见地触及这个问题,不能不说难能可贵。

  叶至善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科幻的创作和发展,他说:“近几年,科学幻想小说确乎不大景气。先是争论了一阵子,按说争论应该促进创作的繁荣,可是并不,争论终于沉寂,作品却越发寥落。看来这场争论,本身就有点儿问题了。问题在哪儿,我看不必深究,目前最要紧的是鼓励创作,别让科普文艺园地的这一枝花无声无息地枯萎。”

作者:李英 尹传红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