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冰心:登上文坛

发布时间: 2020-04-16
【字体:

  冰心出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1900年10月5日,晚清的光绪26年。 

  这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12天之后,德国元帅瓦德西率领的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那时,她的名字叫谢婉莹。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的冰心故居 

  于多事之秋出生的谢婉莹,却有一个安定且民主的家庭。父亲谢葆璋是个海军军官,后成为北洋水师烟台海军学堂的校长。在福州出生7个月后,谢婉莹便随父亲母亲迁到烟台,成为男性水兵世界中的“小公主”,幼年的她,除了与海为伴,与兵为伍,人生最高理想就是:到对面的芝罘岛的灯塔上,去当一名为远方的航船点燃光明的“灯台守”。确实,如果不是在她成年之时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历史上连续发生两起重大的事件,后来的谢婉莹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 

  

    1908年,冰心(左)和大弟谢为涵(中)与父亲谢葆璋在烟台合影。 

  第一起重大事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间接导致了谢葆璋的辞职因为妻子杨福慈一家大都是同盟会员,谢葆璋受其影响,在一次满汉学生的风潮中,有人以“对学生管理不严”为名向朝廷告发并调离他,谢葆璋只得辞职返回福州,谢婉莹也就离开烟台的大海与水兵。两年之后,谢葆璋受命前往北京,出任民国海军部军学司司长,谢婉莹随父亲来到了北京。从烟台返回福州,从福州迁至北京,这个移动非常重要,她在北京上了教会开办的贝满女子中学,进而升入协和女子大学,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而第二起重大事件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谢婉莹更为重要,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并且只用了六七年的时间,形成了她第一个创作的高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23年,冰心与父亲谢葆璋摄于北京 

  这个时期,“冰心女士”在中国的文坛上、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男女青年中,名声极大,影响很广。不少后来成了政界、军界、商界与学界重量级的人物,甚至是和冰心年龄不相上下的人,都成了她作品的爱读者。巴金后来曾记载过年少时与他的哥哥阅读冰心作品的感受:“十几年前我是冰心的作品的爱读者(我从成都搭船去渝,经过泸县,我还上岸去买了一册《繁星》),我的哥哥比我更爱她的著作。(他还抄过她的一篇小说《离家的一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我记得《超人》里的那个小孩子,他爱他的母亲,也叫我们爱我们的母亲。世界上真的有不爱母亲的人么?)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弟兄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我抑止不住我的感激的心情。”(《冰心著作集后记》开明书店1943年版巴金写作这段文字时为1941年,十几年前,大概1923年左右,那时,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超人》结集出版,巴金正在前往南京求学的路上。 

  

    冰心著作《繁星》 

  

    冰心著作《春水》 

  冰心的处女作《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发表于1919年8月25日,以“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署名,发表在北京《晨报》的第七版。她作为女学界的代表,旁听了审判,文章直接写到北洋政府对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的迫害,既表示了她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所谓“公道”的愤慨和质疑。但文坛上真正出现“冰心”,则是19199月18日小说《两个家庭》在《晨报》上连载开始。当年的谢婉莹在寄出这篇稿子的时候,想了一下,写上了“冰心”二字,而小说在《晨报》上刊出的时候,却变成了“冰心女士”。这“女士”二字,是文章的责任编辑、也是她的表兄刘放园先生加上去的。表兄在向她解释之所以要加上“女士”二字时说,“冰心”是中性的名字,且当时妇女尚不能平等就学,发表小说就更稀奇了,所以,加上“女士”二字又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冰心自己在解释“冰心”这一笔名时,则又是这样说的,首先是笔划少,写起来简单,其次是个新名字,没有人知道是谁,再则,冰心也与谢婉莹中的字有着联系。当时,她自己绝对想不到,“冰心”这两个字,很快便传遍京华。 

  

   

    《回忆五四》冰心手稿 

  步入文坛的冰心,首先以小说闻名。1919年9月18日至12月27日,她发表小说5篇近4万字:《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雨秋风愁煞人》《去国》和《庄鸿的姊姊》,都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基本每天都有“冰心女士”的名字在报纸上出现。这些小说,文笔清新,简洁却富有韵味,似乎在进行着一种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实践,表现出了作者良好的古典文学修养与敏锐的现代语言的掌握,有着很强的由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变的特点。同时,小说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创造,形成了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年轻一代在社会大动荡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现代家庭中的新贤妻良母主义问题、家庭的幸与不幸对男人建功立业的影响问题,比如学生运动与学业的关系,比如报国之志愿与现实腐败之间的矛盾等等,虽然年轻的冰心不能给出一条道路,开出一剂药方,但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很强的现实意义,以至冰心周围的同学时常会有议论,各种读者来信更是多多,反响强烈。冰心自己和后来的文学研究者,将这一时期发表的小说称之为“问题小说”。 

  冰心步入文坛,在新文化运动春风的吹拂下,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在女界的小说创作方面,没有人能与之匹比,并且往往成为男性世界的热点。《超人》发表的同时,茅盾即以“冬芬”的名义附注,说:“雁冰把这篇小说给我看过,我不禁哭起来了!谁能看了何彬的信不哭?如果有不哭的啊,他不是‘超人’,也是不懂得吧!”附注显然是要引起读者的格外注意。果然,很快引来了争议,枝荣说《超人》是一面忠实的镜子,作家是“写实家”,丝毫毕肖地照出了人生,但他对冰心女士的母爱观表示了质问和怀疑;而潘垂统则认为“《超人》是一篇成功的作品”,称赞这篇小说“最能救近来一般青年的堕落”,这种救赎既来自于母亲更来自于儿子,“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我们永远是牵着的呵!”从而鼓起生活的希望,消除悲观的念头佩蘅则说,“《超人》出来,已赚得了青年人的许多眼泪了!”但他认为看过的文章大多数是同情的话、笼统赞美的话,缺少了将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出来,于是,便做起了从优点到弱点细细评起来的活 

  《超人》无论是争议还是眼泪,确实为冰心女士赢得了很大的名声,而从冰心本人的创作脉络来看,则是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跳跃:在她之前的问题小说中,只是提出问题,一般未能指出解决问题的方略,《超人》则明确了她的主张,解决家庭的矛盾,救助青年的堕落,在于母爱,在于对母爱的重温;同时也在于青年,在于青年之间的友谊与同情。这些思想与观念,成了她日后“童真”“母爱”“大自然”为主体的“爱的哲学”的基本元素。鉴于此,当冰心结集出版她的第一个小说集时,便是用《超人》作为书名。 

作者: 王炳根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