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吴文藻:留学美国

发布时间: 2020-04-23
【字体:

  清华学堂1923级最初80余人,8年下来达到“集体放洋”资格者只有68人,另有5名送考生,需要到美国重考。可见当时考试之严格,有20%左右的淘汰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吴文藻的同窗梁思成便是因为学车被汽车撞伤腿后而延迟一年“放洋”。清华学生集中到上海之后,成为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清华为美国使用庚子赔款办起的学校,与美国的教育体制对接,所以,中美两国都很重视清华一届一届学生的“集体放洋”,出国前在上海举行的一些活动,便都以清华学生为主体,这令他们有种自豪感。 

  1923年8月17日,约克逊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这艘邮轮载走了一船中国未来的精英,除清华“集体放洋”的同学之外,还有燕京大学赴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冰心、陶玲、许地山等人,他们将对日后中国的文学、文化、教育、思想、历史与心灵史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邮轮驶在近太平洋。秋日的海面,平静如镜,蓝极绿极,舟如行于冰上,凉风习习,一等舱的甲板上,留学生们三五成群,或眺望海景,或玩着套圈子抛沙袋的游戏。冰心这才想起临行前收到吴搂梅的信,说她弟弟吴卓也是这一届清华学生,可能同船出国,希望给予关照。虽然甲板上见面都很自然,但直接到清华男生的船舱中去找人,还是觉得不便。上船之后,许地山就像保护神似的跟在身边,冰心便求助于他。 

  许地山自是乐意,很快便将吴先生找来。吴先生来到甲板时,冰心与陶玲等人正在抛沙袋,冰心说,一块玩吧,看谁抛得远呢。看看人多起来,便分了两个组,吴先生自然和冰心分在一组,抛过沙袋,便又靠在阑傍,望着海面风景。冰心就像大姐姐般问起吴先生,晚上睡得可好?晕不晕船?说,“你姐姐写信,说你也乘这班船出国,方知你在船上……”冰心快人快语,吴先生只是讷讷地点头,但当他听到姐姐写信之事,便觉十分诧异,反问,“家姐写信?她并不识字!”这回让冰心感到奇怪了,“你姐不在美国?还是贝满的同学呢?你是不是叫吴卓?”吴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并觉得有些尴尬。这位吴先生说,他不是吴卓,叫吴文藻,吴卓是他的同班同学。冰心知道许地山找错人了,此吴先生非彼吴先生也。吴文藻就要回去唤吴卓,却被冰心叫住,继续抛沙袋。 

  玩了一阵,又累了,海面平缓,波光粼粼,冰心的情绪极好,又靠阑说话。吴文藻就在她的身边,这位高挑个儿的青年,看上去挺英俊,听口音便知他是江浙人了,冰心顺便问了一些留学的问题。吴文藻告诉她,上一届的同学潘光旦推荐他入Dartmouth College(达特默思学院),学社会学。之后,吴文藻也问冰心相似的问题,冰心说,自然是想学文学的,准备专修研究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课。吴文藻在清华“自由教育”的环境中,饱读课外书,当冰心讲到研究英国诗人时,便举出了几本英美重要的研究拜伦与雪莱的专著,问是否读过?这一问,可真把当时文名大噪的冰心难住了,但她还是很坦然地回答,说那些书都没有读过。没有想到冰心的坦然引起了吴文藻的惊讶,“这么重要的书你都没有读过?”并劝导她,这次出洋,可要多读些书,“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 

  吴文藻看似不知轻重,一个刚刚迈出清华门坎的毛头小伙,竟然劝导起大名鼎鼎的女作家来,但实际上底气十足,那语气与自信的神态,都深深地刺伤了冰心,同时,也给冰心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这个“阴差阳错”的相识,加上“阴差阳错”的进言,却是埋下了日后爱情的种子。 

  我从来还没有听见过这样的逆耳的忠言。我在出国前已经开始写作,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已经出版。这次在船上,经过介绍而认识的朋友,一般都是客气地说“久仰、久仰”,像他这样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使我悚然地把他作为我的第一个诤友、畏友!(冰心《我的老伴--吴文藻》) 

作者: 王炳根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