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浅谈马叙伦和他的三个时代

发布时间: 2020-07-24
【字体:

  喜欢拍照的马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过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你拍下稍纵即逝的照片、声像,乃至你留下的笔墨、言语,也许会成为历史的见证。

  一部民族史,一部奋斗史,一部英雄史。

  结合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的马叙伦历史资料陈列馆,所见马老的遗物、文献、书画作品,尤其是许多珍贵的照片。

  作为一名民进人,对马老的一生,尝试浅谈“马叙伦与他的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清朝

  1885年4月27日,马叙伦诞生在杭州一书香门第——马琛书家。那年是清光绪十一年。

  马叙伦字彝初,后更字夷初,号石翁,又号寒香,晚号石屋老人。

  从马叙伦的《石屋余渖》、《石屋续渖》中,我们可以见到他经历的往事,非常精彩的故事。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不足4周岁的马叙伦就跟着浙江乡试第一名的王先生,读起了《小学韵语》,到10岁时,他一手毛笔字写得是人人称赞。

  父亲是秀才,是县学生员,在壮年时去世,这以后全靠母亲做祖上留下的鞋铺供养家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5岁的马叙伦入学杭州养正书塾,在那儿,受陈介石的影响,接受民主主义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马叙伦到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为《政艺通报》、《新世界学报》作主笔、主编。

  光绪三十年(1904年)20岁的马叙伦结婚,他在新房门口贴了对联,写着“卿桴独立鼓,我揭自由旗”。此后,他在杭州、江山、诸暨等地做教员,传播革命思想。

  晚晴时,读书人出20岁,好蓄须。时年,沪、杭两地有四位颇有声望的马姓青年,皆美髯飘然。他们是1881年生的马君武,1882年生的马寅初,1883年生的马一浮,1885年生的马叙伦。

  第二个时代——中华民国时期

  马叙伦是现代学者、书法家、哲学家、政治家。

  在马叙伦一生中,遇到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介石”。一个是陈介石对他很好,介绍他读了很多书,可谓恩师。一个是蒋介石,是老乡,但关系不好,造蒋介石的反。

  在沪期间,马叙伦受革命党人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

  1911年夏,马叙伦去日本拜访章太炎,经章太炎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9月回国,参加江浙人民反对沪杭甬铁路收归国有的斗争。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马叙伦在杭州筹办民团,响应起义。起义成功后,浙江光复,马叙伦任浙江都督府秘书。不久被江苏省都督府邀请去创办《大共和日报》,并任主笔。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马叙伦回到杭州,任浙江都督府秘书兼印铸局局长。随后,辞官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1913年春,应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之邀,赴京担任该校的国文教员,随后又受北京大学之聘任文学院教员,致力于教学和书法研究。

  “二次革命”爆发后,马叙伦起草了讨袁檄文;革命失败后,章太炎在北京被袁世凯软禁,进行绝食斗争,马叙伦多次去看望他,并巧妙地劝阻章太炎绝食,保住了生命。

  1915年冬,袁世凯称帝,马叙伦随即辞去北京大学和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教职。回到上海后,靠卖书和典当衣物度日。随去杭州,任浙江省财政厅长秘书。

  1917年初,在浙江省财政厅当了一年秘书的马叙伦,又受蔡元培邀请,去“北大”任教。一心要边任教,边写一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马叙伦,在北平际遇了1919年的“五四”,还被推举成了北大教职员联合会书记,这年他35岁。

  1921年6月3日,因北洋政府拖欠教师薪金,马叙伦、李大钊率众到总统府索薪,在新华门被徐世昌的卫兵队击伤。

  马叙伦回杭,正值浙江第一师范闹学潮,校长辞职,马叙伦受邀担任该校校长,仿北京大学,提倡民主办学。

  1922年夏,经李大钊、蔡元培推荐,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任内亲自到萧山、绍兴等县考察县级教育。

  1922年9月,应教育总长汤尔和之邀,出任教育部次长,但很快辞职,回北京大学任教。

  1922年11月5日,马叙伦次长随同教育部汤尔和总长参观中法大学西山陆谟克学院及测星楼。

  1923年,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马叙伦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党部宣传部长。

  1924年,马叙伦担任北大教授和北京“五卅”惨案后援会主任时,40岁。在北京帮助李大钊、陈独秀出逃。

  1925年五卅运动,北京各团体7月18日在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议决案4条促政府力行。马叙伦任群众总指挥,李石曾任主席。

  1926年5月,马叙伦因抗议“三一八”惨案中军阀政府的暴行而遭“通缉”,被迫逃离北京,前往杭州。

  1926年夏,马叙伦出任浙江建设厅长。省长夏超兵败后马叙伦遭通缉,逃往上海。年底国民政府任命马叙伦为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

  1927年2月,北伐军进入江浙一带,浙江省政府成立,马叙伦被任为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长。

  1928年底,马叙伦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1929年冬辞职。1930年暑假后再回北京大学任教。

  1936年后,在之江大学任教。上海沦陷后,马叙伦更名邹华孙,并蓄须隐居,从事著述,主要精力放在语言文字学研究方面,他的学术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有240万字。还有著述《老子校诂》、《庄子义证》等。

  郑振铎、徐伯昕、柯灵、唐弢等创办了《民主》、《周报》等刊物,积极倡导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马叙伦是这两个刊物的热心支持者和主要撰稿人,在这些刊物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出版界的知名人士。

  1945年底,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

  1945年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主张停止内战,呼吁和平民主。

  1946年1月13日,马叙伦、柳亚子、林汉达置生死于度外,参加在玉佛寺举行的公祭。

  1946年6月23日上海十万群众反内战,反美国干涉内政大示威,马叙伦被推举为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团团长。叶圣陶到上海北站送马叙伦、雷洁琼等赴南京请愿。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围攻毒打,马叙伦、雷洁琼、阎宝航及学生代表陈震中、记者浦熙修、高集等被殴重伤,造成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下关事件”后周恩来闻讯立即赶到医院看望,并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在白色恐怖下,1947年底,马叙伦转移到香港,筹建民进港九分会,继续从事反蒋民主运动。

  1948年4月30日,中共发布“五一口号”。5月5日,民进和在港的其他民主党派、民主人士联名致电毛主席,表示积极响应中共的号召。马叙伦写了《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一文,表达自己对即将到来的人民的胜利由衷喜悦。

  马叙伦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每当在外不顺利时,就回到杭州,归宿总在家乡。经历的事情很多,足迹遍布南北,不停地在官员、教员、学者之间斡旋,在杭州、北京、上海之间行走,在辞职、回乡、上任之间转换,让人惊心动魄,可见马叙伦的文人风骨,不惧艰难的勇气。他曾经的追求,他的学术论述,他的训诂学硕果,他对教育的成就,等等,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第三个时代——新中国时期

  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1949年,马叙伦参与筹备新政协,担任筹备会第六组组长,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的建议,为建立新中国积极贡献力量。

  1949年9月,民进派代表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王绍鏊、雷洁琼等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共同纲领》和组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

  1949年10月1日,马叙伦随党和国家领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10月21日,马叙伦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1月1日,成立教育部,马叙伦任首任部长。1952年底,马叙伦任高等教育部部长。他还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1950年4月,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马叙伦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理事会主席。

  1956年8月和1958年12月,民进先后召开第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和“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团结﹑推动会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出版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5月4日,马叙伦因病去世,终年86岁。

  2002年春,马叙伦的衣冠冢立于杭州西郊转塘大诸桥北孟坞的马氏六代墓地中。

  民进人不断前往祭扫,缅怀先辈。

  作者:徐社东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民进杭州市委会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

作者: 徐社东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