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马叙伦先生的人生百味

发布时间: 2020-09-18
来源:
【字体:

  前言中的介绍

  马叙伦先生(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现代学者、书法家,诗人、美食家等等。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主要缔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汉族,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陈介石,读《黄书》、《民约论》等。后因主持正义,一次学潮后被校方除名。出校后刻苦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1949 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马叙伦先生的一生,与杭州有着深厚的情结。1922年夏,曾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为了感悟马叙伦先生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展开时空的画卷,追溯百年沧桑,找寻历史轨迹。

  生于秀丽杭州

  1885年4月27日,在浙江杭州这座山清水秀、人才荟萃的名胜之地,马叙伦先生诞生了,虽家道中衰,却也是书香之族。马叙伦先生不满4岁,父亲便给请来了破蒙老师,期望殷切,督教极严。因他自幼好书,开蒙之际便课八法。

  发蒙后,由父亲教读《小学韵语》和写描硃字。马叙伦先生一写就很合式,父亲十分喜爱。由于父亲常忙于工作,从萧山请来家教,马叙伦先生与二个堂兄一起读《大学之道》,后家境愈下,只好送邻居张先生家学习。在多年的私塾学习中,马叙伦先生是在矛盾中度过的。他铭记母亲的嘱咐,并为文化知识所吸引,不断地进取着。但对死记硬背,教学上“老方子的一贴膏”,逐渐感到乏味,如加桎梏。他十分渴望能有另一种学习内容和方法。1898年,清光绪采纳了康梁建议,在杭州办起了“养正在书塾,马叙伦先生征得母亲同意进入这所学堂。马叙伦先生天资聪慧,又奋发努力,不到半年就名列前茅,成为班里的佼佼者。

  不久,班上新来了一位陈老师。他穿着朴素,口操温州话,同学们都听不懂,把他当成乡下老先生。马叙伦先生因在温州住过,熟悉语言,又因自己家贫,终年布衣布鞋,所以倒有些“他乡遇故知”之感。后来知道陈老师名叫陈戳宸,字介石,翰林出身,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者,知识渊博。陈老师“不愤不启,不惟不发”的教法,尤其能从古书里联系当今,发出新义,同学们受到很大教益,对陈老师很佩服,马叙伦先生更是十分敬重。在陈老师的授业下,他历史课学得出众,思想进步很快。一次,马叙伦先生在杭州与朋友去西湖游览。他乘坐的游艇迎着细雨,划破湖面,穿行在碧波之中,望着远处的雷峰塔,他突发联想:传说中美丽善良的白娘子被压在这破旧的塔下,虽说是由于法海的法术高明,可我们这个曾有着悠久和强盛历史的中华民族,却因清政府的腐败,招致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羞辱。面对美丽的西湖和国家危急这巨大反差,他不禁百感交集:遂义愤满腔寄诗言志:“一击满湖烟雨破,谁家天下举杯看。”抒发他对清廷统治者的仇恨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学生中民主思想也日益扩展,冲击着学校旧传统观念和清规戒律。校中有一位学正,平日专横跋扈,引起学生不满。一次,3名低年级学生偶有小过,引起学正盛怒,他告到监督处,监督立即召集全校师生,要把3名肇事学生开除学籍。应同学之托前去疏通的马叙伦先生和杜士珍焦急万分,只得恳请总教习陈老师出面。陈老师毫不推辞,赶到学校,见监督正要写开除布告,立即劝阻,监督固执己见,不予理睬,陈老师便说:“那么我辞职罢。”学生们见此情景便轰动起来:“陈先生辞职,我们也走。”事态越闹越大。随后校方采取了分化手段,而马叙伦先生等仍坚持要求校方收回成命,因此马叙伦先生等被开除了学籍。

  1909年10月,时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的马叙伦先生的恩师陈介石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长,他让自己的得意门生马叙伦先生回杭州帮忙——担任咨议局书记。正好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也请他来校任国文教师,于是他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杭州西子湖畔。他除了忙于教学,为报社撰写评论以及咨议局工作外,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当时,杭州的秘密革命组织常在西湖白云庵、三潭印月和彭公祠等地集会,讨论革命理论和实际斗争问题,马叙伦先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他还结识军界人士,积蓄革命力量。有一位“宗文义部”(现杭州第十中学)的同学杨廷栋在杭州军队中当营长。马叙伦先生经常和他在火车站的小茶馆碰头,做他的工作,商议革命活动。即使在马叙伦先生千头万绪的工作之余,他心里仍有个杭州的家乡情结。对来自家乡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情况,他总会不自觉地多一点关心。      

  1951年,周建人受民进中央委托,来杭州筹建民进组织。临走时,马叙伦先生私下告诉他:现在只有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民进的地方组织,杭州也是很有文化内涵的历史城市,你要设法把杭州的民进组织建起来。我在杭州还有一些朋友学生,如曾是我在浙江第一师范的学生,现在杭州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小学部主任的童友三等,你可以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做做他们的工作。同时,他还在1952年亲自动员浙江湘湖师范校长、著名乡村教育家金海观加入杭州民进。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马叙伦先生因工作劳累和用脑过度,身体愈来愈弱,感到自己来日不多的时候,和家人讲。杭州是我的故乡,我真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杭州马氏墓地上(这是马叙伦先生亲自于1937年置地1.96亩建造的)。当然,马叙伦先生也知道,他的身份和当时的形势,这种可能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只不过是他的美好愿望而已。

  90年代后期,马叙伦先生的后代为了实现他老人家的生前夙愿,终于把他的部分遗物迁至杭州西湖区大诸桥社区的马氏墓地,这里青山环绕,鸟鸣虫啼,四周郁郁葱葱的茶山环绕。马叙伦家族的墓以水泥筑成的半环状,回龙壁,墓包依壁而聚筑,简约中不失庄严和肃穆。并立下了“钟灵毓秀、风范长存”的纪念碑。

  书法炉火纯青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马叙伦先生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爱好临摹东帖,少年时即崭露头角。10岁那年的一个夏天的傍晚,巷里二十几个年轻的读书人聚在一起比赛写字,马叙伦先生也参加了比赛。他笔力俊逸雄健,崭露头角,围观者齐声喝彩,誉其为壮苗新秀。

  马叙伦先生作书腕肘并息,指臂齐运,撞档、行,于秀丽中含劲健之姿,清远简程,风神途朗。出版《马叙伦书法选》、《马叙伦先生书法选集》等。先生书法清逸超群,早年对唐楷浸淫极深,专攻欧、褚两家。他盈寸大小的行书及蝇头小字,均点画精到、自然妍美。随学识阅历的增长,他又转而从《龙藏寺碑》起,上溯北魏诸碑,以求用笔的沉着雄浑。

  马叙伦先生主张写字从写壁入手:“写壁实为无上善法。苟能书壁,则桌上悬肘作书,绝无难矣。”尽管他受王字的影响不小,但他对后人学王字却表示了极大的担忧。他说:“后人作王字,皆失之俗,失之薄,俗者多矣,薄者如董香光王梦楼皆是也。然薄犹可医,俗不可治也。”他作书时如作文和作画,讲究篇章结构,布白分间,起笔落笔“意在笔先”,总要“笔下后,悠然无间,人目所至,恰当其心,斯乃稳,亦不俗矣”。

  马叙伦先生的书法,卓然自成一家,既具北派的雄浑、劲健;又有南派的清丽、秀逸,尤以小楷行书为最佳。中年已“为世所推,称为善书”,他自谦说:“自幼好书,垂老得法。”用科学方法研究金石书画的鉴5家邵裴子誉他为“世冠”。时人又称他为“墨妙”,谓似唐人写经。书法家沈尹默说:“石屋作字,颇重意趣”,“恣情水墨,超逸绳检,但求尽意,乃近世之王绍宗也”。可见其书法艺术造诣之深,堪称一代名家。他总结了长期作书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写了20首论书诗,后又经提炼,成为书法界所流传的《论书》20首,《论书》集中反映了他对书法的精辟见解。

  解放后,文化界为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要,发展我国书法艺术,曾于1964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线装本《马叙伦墨迹选集》,惜印数过少。又于1985年再版平装本,深受群众欢迎。

  乱世爱国诗人

  马叙伦先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很多,现已收入《马叙伦诗词选》中207篇。先生的诗词内容多以国事为题,富有时代特色,从一侧面形象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研究他的诗词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马叙伦先生深恨蒋介石集团长期奉行不抵抗主义,祸国殃民,致使日军大举进犯华北。作《闻惊》一首,严加斥责,辛辣讽刺。诗云:卢沟桥畔月沉西,蓦地轰雷归梦微。帘外任教风雨急,主人高枕正如泥。同年7月30日,平、津同时失陷。奋起抗日的将领赵登禹、佟麟阁,因弹尽援绝战死疆场,人民群众深切怀念,而蒋介石政府却置若罔闻,不加褒奖。先生甚不平,寄诗悼之:援绝将军死战场,旁人漫道姓名香。黄泉正是伤心地,不尽云台作国殇。

  1938年1月15日,南京失守,马叙伦先生悲愤交集,写有:百官图籍尽西迁,十载繁华付劫烟。箫鼓秦淮今寂寂,可曾流落李龟年。1942年,他有诗:除日年年例有诗,可怜五载似居夷。眼前风物萧疏后,座上衣冠慷慨时。漫道举家奔四海,又看绕墓尽南枝。奉天杀草如须我,驿路虽长不敢辞。表达了先生急切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意志。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民主和反民主的阵线越来越分明。张东荪等人公开主张有一个“第三方面力量”,而马叙伦先生与一批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磋商,并提出不应再出现“第三方面”。他宣布,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不会参加“第三方面”的,中国共产党是“民主阵线有力的前锋部队”。他坚信,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业只有依靠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群众来完成。他写诗赠给在交大读书的幼子马龙章,示意其要到工农中,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去。诗云:爝火偏争赤日明,鸺鶹当昼似妖声。每闻盗跖谈仁义,为学夷吾止甲兵。万里磷燃疑纵火,千家巷哭欲崩城。逃秦只是书生事,大业终期在耦耕。战争之乱,他深切同情民间疾苦,反对豪门压迫,向往新世界。见南京路乞丐成群,感慨不已,遂以诗抒怀:富有连阡陌,穷人无立锥。道旁三五辈,求食往来驰。天理何曾尔,豪门不顾谁。异时蛰者起,无谓久能欺。

  1949年年初马叙伦先生等民主人士在沈阳铁路宾馆1月2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政务委员会、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在沈阳举行盛大欢迎会,热烈欢迎为参加新政协而到达东北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茅盾、陈其尤、许广平等十几人先后发言。先生做了题为《争取真和平不要马马虎虎妥协的和平》的发言,并即席吟诗两首,其中一首:“一堂敢诩群英会,个个都缘民主来。反动未消怀怒忾,和平有路扫凶埃。后至防风须就戳,末朝封建定成灰。矛头所向无天堑,听取传书奏凯回。”

  马叙伦先生一生追求真理,正义作文,救国救民,乱世中彰显慷慨悲歌与铮铮铁骨。

  美食厨艺大师

  马叙伦先生的兴趣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极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他早年出版的两种随笔集《石屋余渖》《续渖》中,记述了他还是一位美食家,竟善治佳肴美馔。其中他发明的“三白汤”即马先生汤,在杭州老家非常有名,后来又成为京城餐馆食谱中三种以名人命名的肴馔之一。

  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常与美食佳肴结缘。究其根源,食品文化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名人如苏东坡、李渔、袁枚、曹雪芹等,不仅善作佳肴美馔,也纷纷将佳肴美馔写成著作或收集成食谱流传至今。大思想家、大文学家的鲁迅,在少年时代写过的《戛剑生杂记》,也曾津津有味地提到过数种菜肴。马叙伦先生也有此种爱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北京餐馆食谱中有三种以当时名人命名的肴馔: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而其中的“马先生汤”即为马叙伦先生所创。当时北平中山公园辟有茶座,为社会名流茗谈雅集之处。先生常光顾那里的川黔馆长美轩,看到那里菜烧得好,惟独汤不甚佳,遂将自己所创“三白汤”的制作方法告诉厨师。长美轩仿制后命名为“马先生汤”,到此品尝者无不称赞,以后此汤便成为长美轩的一大特色。

  何为“三白汤”?三白者,即白菜、笋、豆腐也。因皆为白色之物,故名。原料看似简单,做法却十分复杂。不但主料要选最好的,还要配以雪里蕻等二十余种作料。此汤烧制后,味极鲜美。马叙伦在《石屋余渖》中说:“……此汤制汁之物无虑二十,且可因时物增减,惟雪里蕻为要品……”看来作料中最重要的是雪里蕻,别的尚可“增减”,惟此不可缺也。

  据说,长美轩仿制的“马先生汤”虽然鲜美,但比马叙伦先生亲手所制“三白汤”的味道仍要略逊一筹。其中奥秘恐怕自然在火候及作料配置上。只是中山公园里的餐馆中已没有“马先生汤”了,不妨可以说已是“广陵绝响”了。张中行在《负曝闲话》一书中谈起过马叙伦和“三白汤”。郑逸梅在其所著的《南社丛谈》一书中也提到过“三白汤”。可见这“三白汤”是名扬四海誉满天下了。

  马叙伦先生还喜欢收藏,为了研究,他收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花去了他的大部分积蓄,尽管如此,他将这些仍旧视为国家的财产,在他生前,将这些收藏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北京故官博物院和浙江等地博物馆。

  一桩桩生活中的小事,使我们走近了马叙伦先生,感受他的人生百味。先生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清贫一生,但先生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富有在于精神:无私的精神、正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睿智的头脑。他是那么的亲切、慈祥、可敬、可爱,他是伟大的人,更是平凡的人。他用平凡谱写了伟大,用伟大升华了平凡。

  作者:董琴,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

作者: 董琴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