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武侠大家王度庐的沈阳岁月

发布时间: 2020-09-29
【字体:

  今天,沈阳的很多老人还能回忆起一个人:他们当年在辽宁省实验中学(时称东北实验学校)念书时的“家长老师”李丹荃。热情体贴的她当时是舍务老师,照管住校学生的生活。一次,学生徐斯年得了阑尾炎,正是李丹荃带他到医院并一路照看。逢年过节,学生们相约到学校斜对面的教师宿舍去看李老师。李老师一家住在一座两家合住的小独楼里,每次李老师都会热情招待孩子们。

  李老师的丈夫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姓王,北京人,挺冷的一个人,开门看到孩子们,都是淡淡的京味的两个字“来啦”,就充作欢迎词了。

  这王老师个子不高,背有点儿驼,浓眉细眼,衣着朴素,热天白衬衫,冬日黑布棉衣,围巾长而厚。课余,他就在办公室里独自抽着烟看《辞海》。

  他的名字叫王度庐。

  王度庐可谓“前世高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名噪一时的武侠小说作家。当时颇受欢迎的《鹤惊昆仑》《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等小说,均出自他手,后被称为近代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很多年后,《王度庐评传》问世,作者恰是徐斯年。不过在当时,武侠小说家已不是可以招摇于世的身份。世间物换星移,能者两世为人。

  新中国成立那年,王度庐弟弟谭力曾任大连市委副书记(后在《人民日报》担任要职)。在弟弟的帮助下,王度庐一家离鲁赴辽,暂居大连,在旅大师范专科学校当语文教员,1953年来到沈阳。

  几年之间,身份变了,往事不提了,“王度庐”这个写武侠小说的笔名却没换,其个性可见一斑。须知,民国时期出版的武侠、侦探、玄幻、言情作品当时多已被禁毁,被看做腐朽落后的下三烂(甚至封面上有枪和美女的书就得烧掉),写过这些书的人也要夹起尾巴做人。

  其实,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有不少山东人来到辽宁谋生谋事,参与新社会的建设。其中很多人,在山东是看过王度庐作品的,但对这一切,似乎大家有个默契,平时都不怎么提起。

  学校里有个1953年入学的学生叫邱传贤,是王度庐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常逛旧书摊。1954年夏天一个周末,他在太原街兰州商场二楼楼梯口南侧的一家租旧书处,无意中看到了《铁骑银瓶》《春秋戟》等四部武侠小说,封皮上赫然有“王度庐著”字样!这时,他猛然想起曾听同学私下提过王老师当年如何如何,这下有了实物的印证。

  一天,晚自习中间,在教室外的走廊里,邱传贤向王老师谈起了在兰州商场看到他所写旧书的事,谁知,“老师好像没听见我的话题似的,竟避开绝口不谈,反倒讲起课本里鲁迅的《一件小事》来。”当时,邱传贤无法理解老师为何会如此讳莫如深。

  李丹荃曾回忆说,她与丈夫一起那么多年,很难理解王度庐创作时躺在床上神游物外时的心境,和静着读书抽烟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王度庐早熟、孤僻、好独处、内向、不应酬、不练书画,他出身贫寒,幼年失怙,从小维持生活靠的是苦撑苦干,学业靠的是自修。

  对于旧作,王度庐和一位同事打开话匣子时曾说:“当年我看《阅微草堂笔记》,看一篇就能当一个素材写一段小说,换一袋面!”

  沈阳真是个能藏得住前世人物的地方。

  渡过大海来到东北,在大连和沈阳的二十多年时光,应该是他一生中相对较为安逸平静的日子。王家的工资水平在当时起码是社会中等,工作条件也很优越。热爱戏曲尤其听京剧上瘾的王度庐,闲下来时还常带着家人到剧场去听京剧。

  王度庐书里有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不能够轻视王法。”他笔下的侠客侠女,是基本上不与官府作对的。玉娇龙虽爱强盗罗小虎,还与他一夜夫妻,却不能与他过日子做压寨夫人。王度庐对人生、写作也是这个态度:不让写,就不写了。

  王度庐有二子一女:王膺、王宏、王芹,都在青岛出生。王度庐中年虽因写小说出名,但当时世道乱,一家人生活仍拮据。李丹荃还曾抱着孩子,陪王度庐在路边卖过春联……王、李性格迥异,冷热相济,厮守一生,乱世不能离其心,堪称佳话。

作者: 韩扑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