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颜立与成都实验小学
(题目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民国成都来了位江苏人 耕耘12年留下一所百年名校
1935年秋,民国成都的街头,一位戴着眼镜、年过三十的中山装男子走着快步。
他刚从江苏南京来,时年35岁,是国立编译馆编译。他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在中央大学实验小学任教8年,在教育部编审处做编审4年。
他叫胡颜立,此番入川,是受教育部委派,创立省立实验小学。这所小学的前身,是1918年创办的国立高师附小,后改名为国立川大附小,四川省欲在其基础上,办一所“实验研究、辅导地方”的新式学校。
胡颜立受命担任首位校长。从1935年至1948年,胡颜立在川时间加起来共12年,在他不过是从三十多岁走到四十多岁,于四川却多了一所中华名校。有教育研究者,把他的贡献与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等名校长并肩而提。
一个江苏人,在川12年,一所百年名校,这样的传奇故事发生在哪里?
(2018年)10月28日,成都市实验小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胡颜立的故事在这里走出历史,闪耀光芒。“实中探是”,1978年至2002年间执掌实小的校长苏文钰深情阐释,“胡颜立是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教育规律,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
这是胡颜立留给实小的宝贵遗产,也是实小至今仍居成都小学“五朵金花”并活力无限、后劲十足的精神内核。奠定百年名校之肇基,民国成都之教育少不了他的篇章,是认真讲述他的故事的时侯了。
出身清寒 多才多艺
1900年,胡颜立在江苏无锡一个普通人家出生,家境清寒。毕业后,他无力升学,便去一家小店学徒。后家乡开办胡氏公学,胡姓子弟免费,他得以继续读书。1918年,胡颜立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在这里遇到了同学徐允昭,两人毕业后成为一校同事,17年后又同赴成都办学。在担任校长的同时,胡颜立还兼任四川大学讲师。
胡颜立平易近人、个性活跃、多才多艺,学生们总喜欢驮在他背上,摸摸他的脸,和他说笑。他喜欢音乐,会多种乐器,同时又是体育运动爱好者和积极倡导者,学校师生文体活动十分活跃。
实小校长、前全总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茅地先生回忆:“一次上音乐课,胡校长来到我们教室,他告诉我们:‘赵老师病了,今天由我代课,我给你们拉拉琴吧。’他让我到他卧室取来一把紫檀木二胡,给我们演奏了刘天华的《病中吟》。同学们静悄悄地睁大圆眼睛倾听着,那琴声婉转悠扬,如泣如诉,使我第一次感到音乐是那样的富有魅力……”
后来,茅地先生从事音乐创作工作,还特意为母校创作了一首校歌,至今传唱。
“春风荡漾,鲜花开放,书声朗朗,琴声悠扬。啊,实验小学,我们生活的可爱地方。勤奋好学,灵巧创新,努力探寻智慧的宝藏。今天在知识海洋里搏击,明天做伟大中华的栋梁……”歌声里有对学生时代的追忆和怀念,也有对师长们的赞颂和留恋。
关爱学生 思想开明
1935—1939年,原国务院领导李鹏就读于实验小学。他在《李鹏回忆录(1928-1983)》中回忆,胡校长办学有方、思想开明,是个很好的校长。“有一次我在睡梦中不慎翻下床来,还是巡夜的胡校长把自己又抱回到床上,那份温暖与慈爱让我永生难忘。”
抗战小说《白马飞飞》的作者王星泉,曾被诊断为“弱智”,所有的小学都拒收他。后来,他母亲打听到胡颜立在省立实验小学主持工作,便上门拜访,流着泪苦苦哀求。胡校长大为感动,让学校破例收取了王星泉,还为他编写了一本相对简单的教材,使他得到了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
实中探是 尊重个性
胡颜立入川,跟一个博士有关。
1935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参事郭有守博士赴四川视察教育。经过视察,郭博士认为当时的四川省小学教育实在太差,要建设新的四川,势非先从教育方面求改进不可,须“举办一个设施完善、能从事实验研究的小学”。四川省教育厅采纳了他的建议,赋予省立实验小学“实验研究,辅导地方”的使命。
胡颜立先后制定了三个三年计划,踏实认真地将工作一步步推进。他确定实施四个方针:
一是用科学方法办理学校行政;
二是施行适合儿童学习能力及教育环境的学级编制;
三是注重儿童整个生活的指导;
四是注意成人教育及社会教育。
胡校长师从杜威,和陶行知先生一样倡导“从做上学”,主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使他们能想、能干、能看、能谈;主张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使教学做合一。
比如课外作业。
学校会按时举行有计划的校外教学,如远足、参观等,予儿童以写作、绘画、采集的机会,回来后再从事研究、整理,举办成绩展览。
比如学艺竞赛。
学校不仅每期按计划举行阅读、速算、写字、作文、讲演、图画、劳作、时事讨论、时事测验及音乐、体育竞赛,还由各年级轮流编辑新闻、美术、科学三种半月刊,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期中评比。
比如儿童自治。
低年级设立“小朋友会”,设会长1人,各调干事数名,均民主推举产生,下分图书馆、卫生局等七部;中、高年级设“儿童会”,下设图书馆、演讲部、新闻部等13个工作机构,各部均有活动目的及职责大要,须定期考核或在周会上报告工作。
临近校庆,每每有人翻看校史到这一部分,都会惊呼:“天哪,80年前鼓励小学生自由发展,有这样科学的设计!”
苏文钰将胡颜立视为自己“全面的榜样”,他执掌实小的时间起点,正好是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他吸收到胡校长的教育理念精髓,探寻教育规律,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4个“活”——思想活跃、个性活泼、手脑灵活、充满活力。“实小的学生升入中学以后,老师们都感叹‘这些娃儿不是读死书,读得非常活,完全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很有后劲”,是苏校长听到最多的评价之语。
自编教材 生动活泼
“排排坐,吃果果,多吃滋味少,少吃滋味多。”“张打铁,李打铁,叮叮当当快打铁。打成镰刀好割麦,打成刀枪好杀敌。”
……
这些儿歌是不是很耳熟?
有的甚至已经超出儿歌范畴,成了老成都的谚语了。
岁月如烟,去年6月,实验小学向全球校长发出《邀请函》,欢迎母校生日“回家看看”,同时征集实物和影像资料。
一位不知姓名的老先生,委托子女送来了一本《国民学校中心学校补充读物——低级幼稚园儿歌》,这两首儿歌出现在书中。书中共102首儿歌,耳熟的不少,据说,这是成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记录本土儿歌的书籍。
这本书的编著者,就是胡颜立。
实小老师贺蓓如获至宝。她早在校史中看到胡校长是编著教材的高手,见到实物,欣喜万分。她又在旧书网上展开搜索,发现了不少胡校长的书:《蚊和蝇》《钢和铁》《蛾和蝶》《小学自然科教学法》《气象的话》等等。大量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动描写的话语,十分精美和到位的图画,完全“一册在手,一读即懂”。小学四年级常识科教材《气象的话》居然就是用一对表兄弟的对话展开知识的介绍,百分百生活场景,再现儿时的小人书。
在成都之后,他担任过校长的南京师范附小如是介绍胡颜立:他是小学教育的专家,长期置身于教学教育的研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特别是对小学自然教学法造诣颇深。他给学生上课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各种自然现象,阐明各种科学原理,作各种演示训练,生动易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945年,胡颜立写下《十年实验小学》一书,总结在蓉办学历程。
10年里,实验小学除将30项实验成果出版发行外,编写了抗敌教材(儿童读物)13种,四川地方性教材(儿童读物)17种,教师参考资料32种。图书馆里藏书达12450册。学校还出品教学仪器及模型666件(套)、标本共18种。劳动室里各种工具642件,工场里大小机具1307件。受托举办了三届全省性的教师假期讲习会,培训本省各县及云、贵、陕、甘、湘五省托训的部分教师……
即便放到今天,这些数据也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体恤教师 国际扬名
胡颜立从江苏来,后来把家安在西御河沿街街口,与学校5分钟步程。
那时,学校要求教师住校,每位教师还得带五六个住校生同吃同住。胡颜立以身作则,近在咫尺,仍和其他教师一样周末返家、周日晚即回。
“时代潮流常在不断前进,教师如不求进步,便有落伍的危险。”胡颜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乐业的精神、研究的兴趣,此外,还要从事实验研究,创造新的教育方法,辅导地方小学,“以求全省乃至全国国民教育之改进”。
胡颜立组织了研究会、读书会和教学参观活动。
研究会每周五例会,研讨教学、训导中的实际问题及特殊实验工作;
读书会由各教师自选书刊、自定课题,定期做口头报告或写成书面报告相互传观;
教学参观每期一次,排定次序后组织有关教师互相参观,集体评议;
校外参观则每年派一人去省外,其余老师每期按预定日程集队去市内著名学校参观。
与此同时,他也很关注教师的课余生活——规定教师周一至周五课毕后,人人须有40分钟运动,分乒乓、篮球、排球、网球数项;每周一和周五饭后为歌咏班活动;假期则组织教师远足旅行。
他对教师非常体恤,教师生活上有什么不顺心或困难时,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为改善物价飞涨下教师的艰苦生活,学校还从合作社、农场等收入中津贴教师食米,为教师们提供切实的帮助,共度时艰。
远大的建校使命、明确的办学策略,让成都实验小学很快就进入了省内、国内名校的行列。
1941年,中央国际宣传部将实验小学学生的课内课外情况摄成了名为《明日的主人翁》的彩色影片,分送各友邦作文化交流。
1942年5月,印度政府教育司司长沙金脱到校参观。1943年9月,英国议员华德女士也到校访问。
1944年5月,美国新闻处还派出摄影人员来校拍摄儿童生活影片。
挂冠而去 耄耋辞世
1947年初,因不满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的猜忌并进而在办学经费上的刁难,胡颜立多次与当局发生冲突,他初愤然离川,挂冠而去。
后来,在实小家长们的盛邀和挽留下,他回川短暂执掌,因难以解决问题,他告别四川,回到故乡,再没有回到曾经抛洒心血和智慧的这片土地。此后,他历任南京国民教育实验区主任、上海国民教育实验区副主任、副教授等。建国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系副主任、总务长,兼任师院附属小学校长等职。
1953年9月,胡颜立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直至民进江苏省委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京师范学院党委委员。1964年后,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5月16日,刚过耄耋之年的胡颜立辞世,享年81岁。
是真名士自风流。成都市实验小学迈过百年之际,胡颜立曾经付出的充满个人魅力的教育实践、奠定了一代名校的教育理念,虽然只曾12年,已足够生根开花结果,都记录在了成都乃至中国教育历史的长卷上,令后来者敬重,更令万千实小的教师、学生、家长一生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