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百年金仲华:把什么留给今天

发布时间: 2021-07-30
【字体:

  (2007年04月20日)

  阳春4月,江南桃红,北国杏花。4月1日,在上海,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持,有关国际问题研究者来到宋庆龄陵园,拜谒了金仲华墓。次日,在浙江桐乡,举行了金仲华雕像揭幕仪式。许多老新闻工作者相聚在一起,纪念金仲华诞辰100周年,缅怀这位中国近代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中国新闻社首任社长。

  茫茫世界,滔滔人海,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有一些浪花飞溅得更高?

  新中国成立后,金仲华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曾任《文汇报》社长,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特别信任的助手,也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今天,人们透过百年时空来研究和纪念金仲华,拂去岁月云翳,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扎实学习、敏锐思考

  金仲华,1907年4月1日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教师家庭。父亲金汇芳是清朝秀才,晚年兴办新式小学,从教终生。少年时代的金仲华打下了扎实的中、英文基础。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后,他的英文程度迅速提高,读写听说都达到了流畅的程度。1928年春,大学毕业后的金仲华报考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亲自考试,为金仲华流利的英语而叹服,马上录取,安排他担任《妇女杂志》助理编辑。不久,著名文学大师叶圣陶前来主持《妇女杂志》,与金仲华搭班。叶圣陶非常器重金仲华,凡有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金仲华。金仲华迅速熟悉了编辑业务,并和叶圣陶结下终生的友谊。

  金仲华从妇女问题起步,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两年后,胡愈之主编《东方杂志》,约请金仲华负责“妇女与家庭”栏目。这年,上海《申报》开设“国内外时事专论”,经常聘请胡愈之、金仲华撰稿。他见解独到,成稿迅捷,初登文场,即显露了国际问题评论上的才华。

  1934年,中共地下党员胡愈之出面,创办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金仲华成为胡愈之特别倚重的创刊主持人之一。此事得到著名出版家和文化战士邹韬奋的支持,编辑部设在他主持的生活书店。当年9月16日,《世界知识》杂志在上海创刊,金仲华成为撰稿最多的作者之一。胡愈之晚年指出,从那时起,金仲华已在思想上成为革命的文化战士。1937年春,金仲华担任了《世界知识》主编。这家杂志今天还在出版,影响了几代青年。

  披览国际风云,深受宋庆龄器重

  金仲华善于团结有才华的作者队伍、确定吸引读者的选题,还特别注重图文并茂,重视示意地图与文章的搭配。在他看来,研究国际问题如果没有示意地图,就远远达不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在他的努力下,《世界知识》先后培养了沈振黄、金端苓和朱育莲等知名的形势地图绘制专家。如今,我国报刊在报道国际问题时普遍配发示意地图,使国际问题介绍和评论深入浅出、易为读者接受,追根溯源,金仲华在上世纪30年代的倡导作用是不能被忘记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世界知识》杂志迁至武汉和香港出版。受廖承志推荐,31岁的金仲华担任了《星岛日报》总编辑。他一身二任,是一报(《星岛日报》)一刊(《世界知识》)的总编辑,工作热情和才华喷泉般涌溢。《星岛日报》每天发表一篇社论,金仲华从1938年9月1日开始到1941年5月离职,每隔一天撰写一篇社评,此外还撰写了大量专题文章,总计达700余篇。他关于国际问题的阐述,有许多得到了事实的印证。

  金仲华来到香港后不久,参加了宋庆龄担任主席的“保盟”工作。初交不久,宋庆龄就为金仲华流畅的英语所惊讶,金仲华则深深敬佩宋庆龄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他开始为来到香港的宋庆龄处理英文中译的事务。

  不断有人询问金仲华何时何地在英美留学?其实,金仲华的英语完全是在国内学习、掌握的。他的中英文互译达到了很高水平。重要的是,金仲华热爱祖国、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动向、永远追求真理的言行品德深受宋庆龄器重,“保卫中国同盟”使他们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工作联系,宋庆龄的大量英文稿件由金仲华译成中文,不仅保持她真切的思想风貌,而且辞句生动、优雅,自然流露纯美的中国文化意境。宋庆龄对金仲华的工作非常满意,他们的合作,成为各自卓越人生的一段佳话。

  1941年3月,宋庆龄决定出版《“保盟”通讯》中文版,请邹韬奋、金仲华负责,宋庆龄发表在这家刊物的许多文章,是由金仲华完成中译稿的。这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中共组织营救下,邹韬奋、金仲华进入东江纵队游击区,辗转到桂林。此后,金仲华到重庆,受聘担任美国新闻处译报部主任。他有机会读到来自各国的报刊资料,择其要者,提供给宋庆龄参阅。

  抗战胜利后,金仲华回到上海,参加创办《联合日报》、《联合晚报》。1948年7月,因环境险恶,金仲华离开上海到香港,主编新华社香港分社《远东通讯》(英文版),年底担任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总主笔。

  1949年初,解放战争胜定,毛泽东、周恩来于1月19日致电宋庆龄,邀请她来京参加全国政协。中共中央于同时发电报指示香港工委,要求将毛、周的电报“派孙夫人最信任而最可靠的人如金仲华送去”。

  几个月后,金仲华也来到北京,揭开了自己生命的新的一页。

  勤奋一生,丰厚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岁月,金仲华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曾任《新闻日报》总编辑。在宋庆龄领导下,他参与筹办英文双月刊《中国建设》(现更名《今日中国》)。该刊拥有中、英、俄、法、德、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文众多文版,发行140多个国家。

  1952年9月,面向海外华侨报道祖国面貌的中国新闻社创立了,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到今天,中国新闻社已发展成为服务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的世界知名通讯社。

  1952年起,金仲华长期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作为国际问题专家,他于1960年起兼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尽管社会活动繁多,金仲华仍然撰写了许多研究性文章,努力培养年轻的国际问题研究队伍。

  在这段时间里,“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道,终于导致了“文革”的发生。1967年,造反派卷起“一月风暴”,迫使金仲华离开工作岗位,到下半年,他实际已被软禁。1968年3月,对金仲华的迫害升级了。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闯进金仲华的家搜查,抄走了一批金仲华珍藏多年的信件,其中有许多是宋庆龄近年致金仲华的信。在信中,宋庆龄表露了对“文革”的不解和不满。

  这批信件被抄走造成金仲华的沉重压力。宋庆龄在“文革”中致友人的信,常注有“阅后销毁”字样。偏偏金仲华是一个有心保存资料的人,认为这些信件具有史料价值,都妥为收藏。也许,金仲华认为这些信件会透露他尊重的国家领导人对当前“文革”的态度,造成不利后果。

  金仲华是一个开朗的人,平日里笑口常开。但这批信件被抄却是一个凶兆。到了3月下旬,有消息说宋庆龄来到了上海,要见金仲华而不能。3月29日,北京来人调查刘思慕情况。有迹象表明,对金仲华的迫害可能导向“国际特务”的结局。4月1日,上海滩有名的造反头领徐景贤找金仲华谈话。金仲华回家后,家人发现他神色大变。

  第二天深夜,金仲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61岁。这样,他什么都不用说了。他以此无声地抗议“文革”对人类精神的迫害,却给后人了解和继承他的丰厚精神遗产带来了很多困难。在中国当代对外新闻报道领域,金仲华是一个具有多项开创业绩的人。他对中英文双语的娴熟掌握,他对国际问题的敏锐观察,他忘我的工作激情和数以千万计的遗稿,都给今天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大空间。由此我们知道,金仲华的才华和品德都是应该继承的,以使更多的人达到这位可敬前辈曾经达到的事业高点。

作者:
责任编辑: 吴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