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范烟桥:江南书香家 电影造梦人

发布时间: 2021-08-23
【字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走进了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一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包天笑、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等纷纷参与电影活动,他们在借鉴吸收世界电影特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方面,为中国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江苏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早期参与中国电影艺术实践的江苏文人很多,范烟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就以范烟桥作为个案,试图在电影发展的轨迹中,对传统文人留下的独特履痕探索出一些线索。
  文坛起步  才华横溢
  范烟桥出生江南书香世家,取名镛,字味韶,乳名爱莲。十四岁时,他入了同川公学。1911年,进入长元吴公立中学,即草桥中学。那时的草桥中学才俊云集,范烟桥在《驹光留影录》记道:“其时同学少年,颇多讲求文艺者,后各有成就。如顾诵坤(颉刚)为考古家,叶绍钧(圣陶)为文学家,吴万(湖帆)、陈俊实(子清)为画家,蒋镜寰(吟秋)为书法家,江铸(红蕉)、郑际望(逸梅)为小说家。” 大家课后常相邀出游,登高抒怀,吟诗作对,相互观摩。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强劲的东风,鼓足了范烟桥刚刚扬起的文学风帆。九月,苏州光复,学校停课,范烟桥回到同里,便与同学张圣瑜办起了一张报纸《元旦》,把对文学的爱好付诸实践。这是吴江地区出现的第一份报纸。据郑逸梅的回忆“初名《元旦》,继改《惜阴》,又扩充为《同言》,经二三载,地方人士竟视为舆论所托”。
  1922年,范烟桥随父亲葵忱公迁居苏州,在温家岸买了一处宅院。苏州毗邻上海,便利的往来,使范烟桥举步迈进了苏沪文坛,自此从事创作,翻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章。在这时期,范烟桥的创作有“三言体”小说,长篇武侠小说《孤掌惊鸣记》、《忠义大侠》、《江南豪侠》、《侠女奇男传》等几部小说相继写出,短篇小说也不断刊载在期刊上。文学史上,范烟桥被列为鸳鸯蝴蝶派。但是范烟桥从来不承认自己是鸳派,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旧派小说家”。当时旧派小说有广泛的市民读者群,范烟桥他们的作品很有市场。范烟桥除小说创作外,在史论文、笔记体、小品文、古诗、弹词、应用文等多方面都一一涉足。他的《茶烟歇》上有章太炎、吴湖帆、曹纫秋等的题签,而尤半狂的序可以让我们一睹范烟桥其人、其小品在当时的影响。摘录如下:
  仆所识以文人为多,顾于吴江,得两人焉,曰:叶楚伧、范烟桥,皆才高八斗而为仆心仪者也。之二君者,状貌之魁梧奇伟相若,文字之清丽绵芊相若。其酒量之宏,才气之盛,殆莫不相若,丰城之剑,合于延津,斯岂其俦欤!
  涉足影坛  独特贡献
  电影作为新的媒介一出现,就引起了沪上文人的关注,他们开始在文学刊物上谈论,评价电影,一些电影杂志也随之相继出笼。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前十几年,几乎是屡拍屡败。到1920年代,上海市民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批旧文人,即通常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包天笑、张恨水、周瘦鹃、范烟桥等开始步入影坛。他们对电影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号召力。他们都是沪上的名作家,不断创作出的章回体小说和小品文有大量稳定的读者。他们大量改编自己的小说,让一些市民原本就熟悉的故事再现于银幕,为电影吸引来一批忠实的观众。二是他们的剧本创作得益于对他们已经成功的文学作品的承袭,他们的剧本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朱自清说:“欣赏就是乐于接受”,这批深得市民欣赏的文人涌入电影创作,自然有利于引领中国观众接受和熟悉这一新兴的西洋娱乐艺术,从而推动电影在数量与类型上都出现了一个高峰,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和独立的品质。像包天笑的《空谷兰》和《可怜的闺女》等在1925年上映后,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还在电影界首次形成了言情片风潮。三是他们的文学修养深厚,将典雅的古典诗词意境牵引进电影情境,他们对情节的驾御轻车熟路,事件组织结构完整,叙事流畅自如,如此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原本单薄粗糙的表现形式。
  范烟桥的电影活动可以分成三块,一是写电影评论;二是写电影剧本;三是电影歌曲的创作。
  在1928年2月出版的友联特刊《红蝴蝶》专号上,范烟桥有一篇文章《武侠影片之摄制难》,对当时流行的武侠片从“武侠与社会”、“武侠影片之取材”、“难处在真实”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门的剖析,提出自己的主张。1928年4月出版的《电影月报》第一期上,范烟桥发表了《历史影片之价值》一文,对当时的历史片提出批评。他对历史片的取材,有较为可取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古书极干燥无味,反不如说部之引人入胜。电影界从说部中采集历史片之材料,固无可厚非。然专从‘情节离奇事实热闹’入手,未免舍精华而用糟粕,充其量不过使观众比诸‘看戏’、‘听说书’而已。故为今之时,正可因势利导,于采集材料之时,注意其民族兴亡之情节,为积极的兴奋,以符合历史之第一条件,增高历史影片之价值。”这些评论对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电影过分追求消闲娱乐,追逐功利的商业气息是有所抑制的,从而我们也可以说,文人以其本身承载着的理想关怀和社会良知,独立于世,积极关注电影的发展,影响电影观念、引导电影制作,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品质。在他们的干预下,中国电影开始有意识地摆脱纯粹为消闲为娱乐的倾向,担当起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                            
  范烟桥直接和电影接触是1936年。当的中国电影正由默片走向有声片,对编剧、写歌的需求非常大。范烟桥被召到上海,接手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一职,并且还担任郑正秋儿子郑小秋的家庭教师,帮助这位青年演员提升文化修养。喜好考据的范烟桥在明星影片公司任职期间,编辑了十几万字的《明星实录》,可惜抗战爆发,书稿散失,他在日记里痛惜:“中国电影事业之发展,遂缺史料。”
  范烟桥先后为电影公司提供过七个剧本,其中四个为改编,三个为原创,电影上映后,都有很好的上座率。1939年,他改编叶楚伧的《古戍寒笳记》,为《乱世英雄》。1940年他又改编了两个剧本《西厢记》、《三笑》。周璇因为连续担任此三剧的女主演,每部电影里都有由她一唱而流行的歌曲,她终于成为上海影坛最红的女演员。当年稍后,他改编张恨水的章回体小说《秦淮世家》,一上映又引起轰动,极高的上座率也彻底改变了影业公司的经济状况。再次显示了范烟桥这一批文人对市民审美心理的准确了解和对故事叙述把握到位的娴熟功力。
作者: 廖 群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