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叶圣陶的编辑思想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21-11-01
【字体:

  叶圣陶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教育史和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著述甚丰,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却言:“作家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

  诚如斯言,叶圣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年头确实比教书育人、当作家的时间长。1915年,21岁的叶圣陶经郭绍虞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同时编小学课本,不久担任专职编辑。此后,叶应邀转入开明书店任编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叶圣陶几乎从未离开过编辑岗位。

  为人作嫁 培育新人

  茅盾是以三部曲《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开始小说创作的,三部曲完成于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蚀》在叶圣陶代为主编的《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后,曾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其小说家的地位,从此得到社会认可。

  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小说月报》1929年1至4月号上。为了让读者特别关注新人,叶圣陶写下推介语:“巴金君是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然而《灭亡》却是很可使我们注意的,其后半部写得尤为紧张。”

  1927年12月,丁玲发表处女作《梦珂》,引起文坛注意。1928年1月,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新鲜出炉,很快震动文坛。两篇小说均分别登在两期《小说月报》的头条位置,都是叶圣陶从一大堆来稿中发现的。

  《小说月报》首发了不少新秀的作品,好几位新人后来成了文学巨匠、名家。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的公开出版,离不开“幕后英雄”叶圣陶。慧眼识珠、提携新人,在叶圣陶的编辑生涯中是一以贯之的。编辑本为“为人作嫁”的行当,需要无私奉献精神。“自身硬”乃是慧眼识珠的先决条件,在文学创作方面,叶圣陶本是一位除小说以外,在新诗、散文、戏剧和学术、批评等领域都有所涉足的“多面手”。

  编辑出版就是宣教工作

  叶圣陶认为,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老师们的工作”。“你出的书刊无论深的,浅的,通俗的,专门的,总之是影响人们的见识和思想,你不是在当人们的老师吗?”叶圣陶说,出版工作中撰稿和编辑工作只能是教育工作。编辑出版工作“是一种有力的宣传教育工具,不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应当充分运用这种有力的工具”。

  编辑——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出版——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宣传——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教育——按一定要求培养。

  叶圣陶“编辑出版工作是宣传教育之一种”的观点可谓关于编辑出版地位与作用的一个新论。其说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编辑通过出版物对读者的教育和培养。每一种书刊都可以影响读者、教育读者、指导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编辑是对作者的帮助和培养。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是作者清理自己的思想,吸收别人的见解,获得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年轻作者,通过编辑对他(她)的影响,能够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快的成长,实际上是对作者的帮助和扶植。编辑是在工作中进行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编辑编书,不仅教育别人,也是教育培养自己,提高自己认识的过程。

  编辑工作的担子很重,所以编辑出版人要认识自己的使命,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一字不疏,一丝不苟,才能做好工作,并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自己,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编辑出版者要做杂家

  1979年3月14日,叶老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当编辑、写文章的人“要做杂家”。因为编辑这一行本身要知道的东西极广。“咱们不是专门搞科学的,但是起码的常识应该懂一点。”“如高能物理、遗传工程是什么东西,假如我们不懂,就把这几个字写进稿子,登在报上,不就是对读者不负责吗?”叶老曾对《中学生》的编辑欧阳文彬说:许多专业知识,我们不可能都懂,但是总要尽可能多学一些常识,请专家写的文章我们起码要看得懂。如果我们自己看不懂,就糊里糊涂地编发出去,不是对读者不负责吗?

  要做杂家,就得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叶圣陶本人便是一个依靠学习成为编辑出版大家的楷模,自学成才的好榜样。他并无堂皇的文凭与优越的学习条件,他的知识都是自己主动学习来的,从生活中学,从工作中学,还向交好的朋友学。关于学习之路径,叶圣陶说,“在编辑工作中学习编辑最易见效。”《论语·卫灵公》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杂家,是指知识面广的人。编辑的“武器”锋利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知识储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对于编辑出版人成长成材极端重要。职业特点决定了编辑应该是“通才”。当今时代,读者对出版物有了新要求,只有博学多识,才能适应职业要求;编辑的知识越丰富,本事就会越大。学习乃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编辑出版人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好学才能上进。

  须严把语言文字关

  1950年至1956年,叶圣陶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曾编辑出版了四套约五百种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教科书、教育参考书等,其中许多书稿是经他逐句逐段修改推敲定稿的。叶老严格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语文课本为例,选进的作品,有的出自当代知名作家之手,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影响,但如果从语文教学要求看,个别字句值得商榷,编辑部就会请作者斟酌。

  “编辑一定要严把语言文字关”是叶圣陶编辑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他说“语言是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工具,也可以说是武器”,“不把语言学好,就等于砍柴的没有把刀磨好”,“编书、写文章有差错,使读者受害,即便是小错,也成了大事。”当编辑的,“应该把自己负责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拿到天平上衡量一下他的轻重”;“对书刊中的每一个词句,每幅画片,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采取极端负责的态度”。

  传播学中有个著名的“把关人理论”,系传播活动中信息筛选、过滤环节的理论,用于阐述媒介讯息如何进入大众传播信息通道。对于出版物而言,编辑就是责任重大的“把关人”,须严把语言文字关、统观全稿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科学水平、艺术价值等等,务必采取审慎之态度。将把关的作用,贯彻在整个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不能以为只有审稿加工才有这个任务。

  编  后

  对于一个做了十年编辑工作的编辑来说,再读叶老的文字,颇有感触,仍感觉自己是初学者。尤其欣赏叶老所说的编辑要做杂家,要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编辑的“武器”是否锋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的储备,让我们都使自己的“武器”锋利起来吧。

作者: 邓 涛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