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赵朴初与上海少年村

发布时间: 2022-01-24
来源: 团结报
【字体:

  旷野场上多多少少迷途的羔羊,忍饥挨冻担惊受怕,到处的流浪。没有爹娘,没有师长,社会如虎狼。谁来爱我,谁来救我,任凭我存亡。

  如今到了我的家乡再也不彷徨。旷野场上我有师长,给我教和养,读书做工,做工读书,生活有保障。人人爱我,我爱人人,快乐地成长。

  上海少年村是流浪儿童的家乡,千年万年,万年千年,桃李遍芬芳。

  ——上海少年村村歌

  这首《上海少年村村歌》,是近现代作家许啸天(1886-1946)作词作曲的。上海少年村原为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于1940年6月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净业孤儿教养院,该教养院是由上海佛教界首创的儿童救济机关。1946年7月,原净业教养院迁入上海北郊的宝华寺,并更名为“上海少年村”。

  少年村创办的缘起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儿童与少年,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抗战时期,一大批因战争而流浪的儿童,他们以几岁、十几岁的年龄做着乞讨的生涯,游手好闲,妨碍了社会秩序。若将此辈儿童加以教导,授以谋生之技能,定能成为良好之公民。惠生慈善社及净业教养院于1946年7月15日,发起创立上海少年村。这一伟大规模的“上海少年村”,专收流浪街头的儿童、少年,施以教养,教成各得一种技能,使其有中学程度的学识,从而走上真正做人的大道。此种事业,在英美各国,极为发达,并已有显著的成效。

  上海少年村的成立,是国家教育的推进。发起人是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以及赵朴初、徐国贸等人,并邀请了陆梅僧、毕范宇、田信耕为筹备委员。

  以放生闻名、位于当时宝山县大场镇香花桥北的宝华寺,拨借80亩土地,作为少年村的村址,于是建设了大小25间房屋,同时挖掘了10亩池塘,逐渐建立了农场、鱼池、畜牧场以及操场、球场等。“上海少年村”的校牌,是赵朴初亲笔书写的。

  据史料记载,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曾负责100名儿童的教养费,其他费用由上海慈善机构、上海公益协进会及各方筹募。宋美龄、魏德迈、何德奎及董和甫等人,除了担任该村名誉董事外,均给予了可观的赞助。严谔声、陶行知、陆干臣、孙瑞璜等人为董事,并拟筹募国币20万元,修理勘定的大场镇少年村村屋及开办费。

  上海少年村市区办事处位于常德路418号。抗战时,赵朴初等人在净业社设立净业教养院,以救济“问题儿童”为目的,就已收容流浪儿童。成立后的上海少年村,设有木工厂、缝纫厂及农场。除充实各项工作外,并设有研究部,从事问题儿童之研究以及出版书报。

  少年村不仅仅是收容流浪儿童给予普通教育的教养院,而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给流浪儿童以温暖,使“问题儿童”脱胎换骨,成为手脑并用、劳动实践的健全的人。少年村承袭了佛教净业社孤儿教养院的成果,树立了新的教育制度,把生活和知识连成一片。

  少年村里的孩子主要是由地方法院、国际礼拜堂送去的。流浪儿童踏进了这村子,在师友的陶冶下,在半工半读之中,将“学习技能,用自己的劳力换饭吃”作为唯一的信条。“上午是读书时间,分高中、初三组;下午是工作时间,分别坐小凳子,儿童衣、垦土50亩,种植蔬菜花木。”

  赵朴初的教育方法

  在组织方面,上海少年村的董事会由创办人推请董事,再由董事会互推董事长、书记、司库、村长等组织常务董事会。时任董事长的是陆梅僧,村长是赵朴初,负责实际教养工作的,是“村父”许啸天。

  上海少年村收容教养流浪儿童大的不过20岁,小的才10岁出头。他们从街头流浪到进入少年村,在这里不但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少年村的老师都是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耐心教诲。

  村长赵朴初敢于开辟教育新途径,他提出:“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乎怎样纠正孩子们过去的缺点,教他们怎样做人,读书识字都是其次的。教养院是一座桥梁,把孩子们从黑暗的一头,带到光明的一头。”赵朴初提出,要把做人的道理融化在他们的课本里,他们的日常生活里,乃至老师本身的态度言语里。要同受教育的儿童一起生活,对于他们的错误,不要采取惩罚的方式,而“借重感化和说服”。

  上海少年村在赵朴初的关怀下,在进步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流浪儿童逐步改变了不良习惯,其中不少同学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自1946年创办起,上海少年村共教养儿童3200余名。新中国成立前后,少年村的教师和学生,分批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少年村不仅是赵朴初主持收容教养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它还有着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使命。解放前的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日伪及后来的国民党军、警、宪、特无孔不入。中共地下党干部、进步人士、革命青年时刻有被捕的危险。赵朴初胆大心细、足智多谋,遇事沉着冷静,以其特殊身份,利用他主持的上海少年村作为掩护,因此不为敌人注意,从而有利于革命工作的开展,保护了不少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的干部和进步人士。

  1954年下半年,上海少年村停办,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作者: 谢 华
责任编辑: 刘晓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