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叶圣陶与《国文百八课》

发布时间: 2022-11-14
【字体:

  夏先生和我父亲对当时的国文教育很不满意,认为教学目的玄妙笼统,教学方法因循保守:“至今还缺乏具体的科学性”,“往往只把选文讲读,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四年前给开明函授学校编写讲义的时候,两位老人家就偶尔谈起这些个想法。待一同写完《文心》,按教育部新颁的课程标准,重编《开明初中国文课本》,两位老人家越发觉得,他们抓住了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症结所在。于是中止了手上那部换汤不换药的重编课本,要认真试一试从教材的编排和教法的改革入手,“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他们依据“往日教学的经验和个人的信念”,拟定了初中学生在国文课上应该受到的训练、应该得到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技能,按自然的内在联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排定了先后顺序。初中六个学期,每学期上课十八周,共一百零八周。他们把教学内容按着顺序分作一百零八课,使每一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周上完一课。《国文百八课》这个书名就是这样来的,印在封面上还加了条注:“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如果称为“课本”,需得呈教育部审定,而教育部肯定不会批准,理由堂而皇之,“不符合部颁课程标准”。个人自修,教育部管不着;教师愿意采用,教育部也管不了。在当时,中学国文教师自选课文自编讲义,是相当普遍的。

  《国文百八课》头两册出版,颇受到好评,都说编排新颖,敢于打破传统,又擅长另辟蹊径。两位老人家兴致极好,我看了自然高兴,因而没注意写在《编辑大意》上的那一句“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评论家们是怎样说的。编一部课本来试试当然可以,要达到这个目的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父亲以后没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可是他老在试,课本编了一部又一部,似乎到了儿也不敢说,对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取得了什么显著的进展。这是后话。《国文百八课》当时没能完成,才编完四册,抗日战争爆发了,我父亲带着一家老小进了四川,夏先生一家困守在上海。两位老人家在通信中屡屡提起,可总没能把余下的两册编完。父亲过世的前一年,人教社把前四册《国文百八课》拣出来重印,请吕叔湘先生作一篇“介绍”。吕先生说,这是一部“以作文为中心,按文体组成单元的试验课本”,又说“直到现在,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

作者: 叶至善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