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缅怀文史学家金性尧

发布时间: 2023-03-30
【字体:

  我与金性尧先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认识,他也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是民主党派人士,我们经常一起开会。他家住上海陕西北路北京西路路口,离上海辞书出版社非常近,我也常到他家家访,无话不谈。而今,金老已去,其影、其言、其书留在我身边,并将永留我心中。睹物思情,禁不住潸然泪下,怀念不已。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志纪念和缅怀(注:本文刊发于2015年)。

家世和婚姻

  金性尧是浙江定海人,1916年5月5日出生。他是家里的长子,幼年在定海完成私塾学习后,16岁到上海。祖父本想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见他志不在此而专注于作文,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躲避战乱,金性尧回到定海,这时认识了同来此避难的邻居武桂芳。巧的是,他们都喜欢读书写作,就这样他们走到一起。结婚那年,金性尧虚岁21,武桂芳虚岁22。

  金性尧真正走上文坛,还是受武桂芳影响。武桂芳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高中会考,武桂芳考了全市第一,照片还上了那年的上海报纸。武桂芳去世时,哀悼者送的挽联中曾有“春风得意第一”之句。武桂芳喜爱写作,她中学时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文笔非常漂亮。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试卷中有道分析作文题,选的就是武桂芳的散文。

  金性尧和武桂芳结婚后,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他们不用为生计发愁,整天就在家里读书、写作,出门逛街就是去书店或购买文物字画。虽然是乱世,但在书房里,金性尧找到了他的精神寄托。

  在文学创作上,武桂芳比金性尧出道还要早,她经常跟随许广平外出采访,报道上海难民营及工厂女工的情况。柯灵前些年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武桂芳当年想去延安参加革命,金性尧虽然心里不乐意却也不反对。但在出发的前一天,武桂芳被她祖母发现关了起来。

《鲁迅风》和周作人

  因为武桂芳和许广平相熟的缘故,金性尧也结识了他一生最尊重的鲁迅,他们见过面,也有过书信来往。鲁迅给金性尧的四封短信写于1934年11月到12月间。关于他们后来为什么不愉快,金性尧当时并未向别人提起。后来在他的文章《一盏录》里详细地交代了前因后果,原来让鲁迅不快的原因是年少气盛的金性尧在信中个别措辞不当,不够尊重。但这番交往并未留下龃龉,也未形成偏见。

  两年后,鲁迅先生去世,金性尧和武桂芳一起去参加葬礼。1938年4月5月,金性尧还到淮海路许广平家里帮助她校勘过《鲁迅全集》。1938年9月到12月期间,金性尧和许广平、柯灵、巴人、孔另境、石灵等人捐款创办《鲁迅风》杂志。

  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办这样一本杂志,是很不容易的。巴人让当时在上海办小报的冯梦云出面,到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注册登记,才拿到《鲁迅风》办刊的发行执照,但实际上的主编是金性尧。

  为了节省成本,杂志不发稿费,办刊人不领工资,办刊地点就设在金性尧家里。杂志的发稿、校对、排版、印刷、发行、广告等都是金性尧一个人。

  《鲁迅风》是一本周刊性质的同人杂志,主要撰稿者有巴人、郑振铎、王统照、恽逸群、许广平等,偶尔也发一些国统区和解放区作家的文章。

  《鲁迅风》从创刊到停刊,共19期。因为杂志关心政治和社会现实,这本杂志很快就引起了汪伪政府情报特工机构的注意,《鲁迅风》被迫停办。后来,心有不甘的金性尧和一位叫桑弧的作家又办了一本文学杂志《萧萧》。

  在金性尧从事文学创作的那段时间,他和周作人也有来往。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散文受周作人影响很大。美国学者耿德华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史》里,有专文介绍金性尧在散文上取得的文学成就。1940年后,杂感类的文章遭到当局禁止,这对金性尧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给旧杂志写文章

  金性尧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读书人,政治观念不强。在日伪时期的上海,他除了编杂志外,也给别的杂志写稿,基本上当时上海的报刊都发表过他的文章。这些杂志里也包括敌伪杂志《古今》。

  1963年,金性尧和出版社的同事在苏州河畔的一家印刷厂里劳动。这个仓库里有很多1930年代的杂志、图书,他们在劳动时,有人无意中翻到了杂志上江青在上海拍电影时的老照片。中午在食堂排队吃饭时,金性尧和另一位同事闲谈,金性尧讲了他在抗战前在锦江饭店“营救七君子”的座谈会上见到蓝苹(江青)时的场景。

  没想到“文革”时,造反派因此把已在“牛棚”里的金性尧揪出来批斗,批判他对蓝苹和前夫唐纳的谈论,让他写情况说明,继而对他进行大围攻,还先后四次抄了他的家。因为这件事,金性尧和另外七个人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专才与通才

  “文革”结束以后,金性尧的“反革命”帽子被摘掉,回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

  1978年年底,金性尧退休以后,找回了青年时代的作家身份,先后写了《唐诗三百首新注》,接着是《宋词三百首新注》。要想既全面又经济地了解明诗,最好的办法是读选本。遗憾的是以前并无一部科学的明诗入门选本问世,金性尧的《明诗三百首》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以鸟瞰式的介绍为主,所选作品系统地反映了明代诗歌的发展流变,注重作品的代表性,力求全面体现出各个流派不同作家的风格特色,同时又兼顾诗歌的艺术鉴赏性。每位作者都有介绍,概括地勾勒出诗人一生经历及思想风格,创作特色。每诗之后,加以注释,为读者扫除阅读上的障碍,并有简略说明,点出主旨,揭示背景,分析意境。精讲妙评,常一语中的,耐人寻味。金性尧其实很想再编《清诗三百首》和《民国诗三百首》,但因为清诗数量太多,工程太浩大了,体力不济,只能写些文史杂文。

  金性尧一生,特别是到晚年,写作的欲望很强。做了一辈子学问,他常说:“有了想法就想表达,表达的方式就是写文章,如果不写不发泄,我就会很难受。”80岁以后,金性尧每天仍要写2000字。

  金性尧86岁以后,精力越来越差。这时他就觉得自己有点像废人一样,经常跟人说:“我不能写文章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废人了嘛。”

  金性尧是把写作真正视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表达,觉得很难受。有一次我就跟他说,你口述我来为你写吧。他说这个是不行的,因为他有自己的风格,文笔只有他自己写。

  2006年7月5日,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对金性尧和王勉(鲲西)、何满子、钱伯诚、魏同贤进行表彰,认为他们集古籍编辑与专家学者于一生,是文史哲方面的专才与通才。

  金性尧最后一本书是《闭关录》。2007年7月15日,他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作者: 林炜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