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周煦良创办《新语》半月刊
1945年10月,傅雷与周煦良合作创办了一份综合性学术文艺时事评论性半月刊《新语》。傅雷和周煦良担任该刊编辑兼发行人,发行所设在吕班路169弄4号新语社,由设在上海福州路384号的生活书店总经售,开本大小为长25.7厘米、宽18.7厘米。
该刊创办于抗战胜利之后,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之苦的傅雷,在中国人民取得这场战争胜利后,自有一番打算,他在办刊宗旨中云:“暴风雨过去了,疮痍满目的世界亟待善后,光复的河山等着建设,饱经忧患之余,我们谨以这本小小的刊物献给复兴的队伍。自身的力量虽然微弱,但八年来我们认识了不少幽潜韬晦的同志,始终不懈地在艰难困苦中努力于本位工作。编者谨以本刊的园地,请他们把长年穷搜冥索的结果,陆续公诸社会,也许对建国大业不无补益。凡对本刊不吝指导、批评、扶掖的人士,我们预致深切的谢意。”这篇只有158字的发刊词表明了傅雷的爱国热情,希望通过《新语》的言论和文学作品来对国家的建设大业有所促进。
该刊第一期出版发行时,未标明售价,因其还未取得期刊登记证,故在封底标注出“本刊已呈请市党部登记中”。傅雷对《新语》的编辑要求很高,没多久,稿源就成了问题,因此只出版了5期。尽管如此,在中国抗日战争刚取得胜利的上海能出现这样一份由文人创办的时评性半月刊,也多少表明了一部分文化人对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发展建设的一种期望,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的流露。虽是昙花一现,但在今日看来,《新语》仍是一份足以资助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傅雷生平思想的重要原始材料。《新语》是傅雷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足迹,傅雷在《新语》上所发表的文章,是他的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而观《新语》,就不难发现其对研究傅雷的重要性。
傅雷先后用移山、疾风、雷等笔名在《新语》上发表各类文章16篇,即第1期的《所谓人道》《以直报怨》《吾国过去教育之检讨》,第2期的《邮政与铁道加价》,第3期的《日本应与德国受同等惩处》《及早送出大门》《车辆右行与世界潮流》《<勇士们>读后感》,第4期的《无照汽车》《学术无伪,学生无伪》《国民的意志高于一切》《反对移用租借物资》,第5期的《废止出版检查制度》《杀鸡儆猴》《世界风云》《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傅雷在《新语》第3、4、5期上均发表了4篇文章,这多少反映出《新语》的稿源有限或者说傅雷对刊用稿的要求很高,因此,他自己撰写了多篇文章用于《新语》。按半月期计算,一个半月内要撰稿12篇,如此状况,《新语》要继续办下去确实很难。此外,傅雷的时评文章直接指向当时的一些社会弊端,很难通过市政府社会局的检查,傅雷试图通过《新语》来发表社会有识之士对“国家建设大业”有所补益的言论也只得在走了几步后停下。
《新语》尽管只出了5期,但傅雷对这份刊物的编辑出版十分认真,付出了一番心血,也撰写了许多论述文章发表在这份刊物上,他十分看重自己创办的这份刊物。
周煦良在回忆傅雷时,也曾谈到《新语》半月刊,他讲到:“我跟傅雷接触较多的时候,是在1945年。我们俩合编《新语》半月刊,编辑只有我们两人。当时,我家在扬州,我单身在上海,他就邀我住到上海巴黎新村他的家中。我们朝夕相处了半年。1947年,我离开上海,至武昌大学任教。”周煦良在《新语》上也撰写文章发表,如在《新语》创刊号上发表了《莺花无限》一文。
傅雷的保姆梅月英在回忆傅雷时,也谈到傅雷与周煦良合编《新语》一事,当时,她正在傅家工作,经历过周煦良在傅家借住的一段时日。她说,那时候,傅雷跟周煦良一起办《新语》杂志,办了没多久,被社会局停办。傅雷亏了好多钱,并不埋怨朋友。他给黄宾虹办画展,也是贴钱的。他做人老实,待人诚恳,常常吃亏都不计较。
傅雷发表在《新语》半月刊上的16篇文章现全部收录在《傅雷全集》中。尽管《新语》只有如此短的存在历程,但在浦东人创办的刊物史上是有其特殊地位的,它是由文人创办的时事政论性刊物,表明了傅雷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也是傅雷思想的一种显露和付之于行动。尽管它对当时社会并没有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对傅雷而言,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足迹。因此,研究傅雷必然要涉及到《新语》半月刊,这就是这份刊物的史料价值所在。
《新语》出版5期,共发表文章76篇,为其撰稿的作者主要有郭绍虞、钱锺书、杨绛、夏丏尊、王辛笛、马叙伦、黄宗江与孙大雨等名家。这些文章可分为政论时评性、学术性和文艺性三大类。第一类文章有51篇,其篇名如下:《以直报怨》《无名有实的公敌》《德意侨民问题》《战时上海暑校》《欧洲往哪里去》《吾国过去教育之检讨》《读日本松方公爵之遗札》《所谓人道》《美国披露又一新武器》《日本政局的变化》《邮政与铁道加价》《日本战俘的教育费》《从中俄密约到中苏友好条约》《中日与庚子赔款》《路特维德论:如何管束德国》《改良中国农业之我见》《原子炸弹的政治意义》《五年来原子研究内幕》《镭锭城》《及早送出大门》《日本应与德国受同等惩处》《法币对美金汇率的谣传》《车辆右行与世界潮流》《新时代与新道德》《正视物价问题》《昨日今日》《欧洲解放后的贫困》《复兴与我国纺织工业之管见》《糙米运动》《大众的营养品》《国民的意志高于一切》《反对移用租借物资》《学术无伪,学生无伪》《路名与民主》《无照汽车》《内战中我们应有认识和行动》《中日战后三大问题》《抗战与民主》《给苏联人的一封公开信》《地球中的最大轰炸》《雨衣路》《智识阶级要不得》《所闻者悲风,所见者哀黎》《世界风云》《杀鸡儆猴》《废止出版检查制度》《伪钞收换办法改善》《禁令与威信》《战后英国政治瞻望》《英国工党政府》《刺刀与教育》。第二类文章有10篇,其篇名如下:《剧话》《台湾的国语运动》《今日风行欧美的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一个音乐家的修养》《中国古籍中的日本语》《小说识小》《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戏剧中的歌舞及演技》《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五百年前的书业状况》。第三类文章有15篇,其篇名如下:《灵感》《消息》《罗宋菜汤》《枕上偶得》《莺花无限》《金络索》《漫谈战争》《译诗二章》《窗帘》《灰尘》《“勇士们”读后感》《细沙》《诗钞》《断相》《白》。
《新语》的作者多为文化学者,在经历十四年抗战之后,他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更为强烈,纷纷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民主政府的渴望和追求,所发表文章的目的在于“对建国大业不无裨益”。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后所表示出的一种心态。
(本文在转载时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