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郑振铎与温州的新文化运动

发布时间: 2023-06-05
【字体: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如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

  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我起!我起!

  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权。

  《我是少年》(节选),是刚刚二十出头的郑振铎,发表在1919年11月1日北京《新社会》旬刊创刊号上的,这是郑振铎先生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曾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我是出生在温州的福建人”,郑振铎在一篇自白中写道。他在瓯江畔长大,在温州城区接受教育。他的求学轨迹覆盖了至今温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学校。郑源(郑振铎之孙)介绍,高祖父非常注重郑振铎的学业,从小就安排郑振铎读私塾。

  小学时,他在位于三官殿巷的永嘉第一高等小学(今广场路小学)就读,1911年考取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今温二中),后来转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就读。

  1917年,他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离温求学。课余时间,他常常会去一些图书阅览室,大量阅读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结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瞿秋白,并成为挚友。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5月5日,北京各校2000余名学生在北大召开全体联合大会,并于次日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作为组织机构,郑振铎与好友瞿秋白、耿济之等人立即参会。

  作为“第一次从事于学生运动和组织工作”的新人,他很快从营救被捕学生等事件中获得了最初的运动经验,关于此段经历的直接材料不多,但从其自述中可大致推想一二:“越到后来,我们的活动越困难,北大、高师都无法开会了,只好到东城根的‘汇文’去开。开的时候,老在夜间。悄悄地个别地溜进来开会。散了会之后,也一个个地悄悄地溜出去。军阀的走狗们变的更狡猾了,说不定就埋伏在附近,叫一声你的名字,如果回头答应,就会被他们捉去。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已经捉了好几个人。”

  北京学潮方兴未艾,又得到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工商界的支持,遥相呼应、影响日大。富有革命传统的温州,虽地处偏僻,也积极加入了这一伟大的革命洪流。

  温州学生积极响应和声援了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城区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十师范、艺文中学、旧温属商科职业学校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和罢课,发表宣言,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斥责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市民团结救国。

  是年暑假,郑振铎从北京“前线”归来,成为温州地方青年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介绍首都学潮情况,并通过发表公开演说、创办地方周刊、参加学校集会等形式日渐深入运动现实。彼时,他偕同十中同班同学陈仲陶以及黄超、游侠等组织救国演讲社,并在资福山双忠祠创办《救国讲演周刊》,这是温州地区最早的反帝反封建刊物,起到了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的作用,该刊物出了六七期后,后被瓯海道尹查封。

  7月25日,郑振铎又与高觉敷、姜琦、马公愚等64人发起成立了温州第一个新文化社团永嘉新学会,新学会的宗旨在于“培养德性,交换知识,促进思想之革新”。

  次年1月,该会创办了《新学报》,由郑振铎任编辑。郑振铎在该报发表了《新文化运动者的精神与态度》和《俄罗斯文学的特质及其略史》等文章,介绍马克思学说,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虽然,《新学报》最终仅刊出3期,至当年年底就被停办。但它的创办作为温州地方“新文化”的发端,为新文化运动在温州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郑振铎后来创办《新社会》刊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经验,积累了大量人脉。

  这一时期,“青年学生”作为一股整体性力量得以浮出历史地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承认:同时,政治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对“新文化”中诸多思想观念、政治主张乃至改革方案的普遍兴趣。作为个体之一的郑振铎同样就此更新了自我主体意识,确立了“新文化运动者”的身份归属,也激活了介入社会的契机与动力,为其后来创办《新社会》,投身爱国民主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