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探梅
自1931年在苏州置宅后,几乎每年梅花盛开时节,周瘦鹃都会邀上三五好友作邓尉探梅之行。吾家山香雪海让他流连忘返,他曾赋诗云:“万树梅花锦作堆,千枝万朵满山隈;几时修得山中住,朝夕吹香嚼蕊来。”后来,他反复引用此诗,还将第二句“千枝万朵满山隈”改为“皑皑一白满山隈”,并特地声明:“这一首诗是我为了热爱邓尉香雪海一带的梅花而作的。”香雪海让他终生难忘,后来曾多次回忆道:“我在二十余年前来此探梅时,不但见本山上全是梅花,就是望到远处也一片雪白,真不愧为香雪海。”(《邓尉梅花锦作堆》)“二十余年前,我也曾和上海的朋友们结队登临,只见山上山下,以至远处,白茫茫的一片雪白,全是梅花,真是一个不折不扣、名实相符的香雪海。”(《邓尉探梅》)
受香雪海的影响,周瘦鹃不光在家中园内土山上遍植梅树,建造梅屋,而且使用与梅花有关的古玩、书画、窗、几等装饰梅屋,被朋友誉为“小香雪海”。“每年梅花时节,一见到我家梅丘上下的梅花开了,就魂牵梦萦地怀念香雪海,恨不得插翅飞去,看它一个饱。”(《探梅香雪海》)“我家藏有清代吴大澂所画《香雪海》横幅,挂在寒香阁中,梅花时节,朝夕观赏,也就聊当卧游了。”(《邓尉梅花锦作堆》)
周瘦鹃热爱邓尉梅花,并关注山里梅花的变化。抗日战争期间,光福梅树多被砍伐,让他很是心痛。抗战胜利后的次年(1946)春天,他便迫不及待来到光福,在玄墓山,“见梅树已大遭摧残,圣恩寺前几已荡然无存,后面真假山那里倒还有好多株老梅,尚可一看”。1955年,他与苏州市园林整修委员会同仁来到光福视察,见香雪海上那座梅花形的亭子和半山的轩屋都已破败;全山梅树不多,他“建议必须补种五百株。那么梅花时节,在山上可以望见远的梅林,‘香雪海’这个名称,才当之无愧。”(《邓尉探梅》)是年秋,为整修山上的梅花亭,他与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同仁前往勘察,商量设计修复方案。次年梅花亭修复后,他再次特地来到吾家山:“今秋,香雪海上的梅花亭和亭下斜坡上的轩都已修好了,自觉楚楚可观。可是,山上、山下和山的四周,还要种上千百株梅树,那么开花时香雪丛丛,才不负‘香雪海’这一美好的名称。”(《邓尉梅花锦作堆》)1957年3月,他与老友程小青同往探梅,从吾家山到石嵝、石壁,见梅树明显多了,红梅绿萼也随处可见,心里很是安慰。几年之后,他再次来到光福,“从(梅花)亭中下望,见崦西一带远远近近,全是白皑皑的梅花,活像是一片雪海,不禁拊掌叫绝,朗诵起昔人‘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的诗句来。”
周瘦鹃还多次在报刊上撰文介绍光福梅花。他见多识广,曾对江南的几处探梅地作过一番比较:“立春节届,一般爱花爱游的人们,已在安排出门去探梅了。到哪里去探梅呢?超山也好,孤山也好,灵峰也好,梅园也好,这几处梅花或多或少,都可以看看,而最著名的探梅胜处,莫如苏州的邓尉。”(《邓尉探梅》)
1964年1月27日,周瘦鹃与何畏等人陪同全国戏曲家协会主席田汉前往光福最后一次探梅。在吾家山上,因急于看一株红梅,他滑跌了一跤,一边爬起,一边笑道:“从前米颠因爱石而拜石,我这周颠爱梅,今天当然要拜梅了。”当天,他在潭东天井上村苗圃里挑选了“一株绿梅和三株红梅,准备作春节点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