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许钦文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发布时间:2023-08-29
来源:搜狐网
【字体:

1981年许钦文先生在杭州

许钦文

  幼名松龄,后名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等。1897年7月14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浦村。东浦是绍兴的酒乡。他祖父以酿酒为业,父亲是清末秀才,在诗文书画上有一定的造诣,这对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许钦文幼年时,先由父亲教读识字,继入热诚小学读书。热诚小学是1904年由徐锡麟烈士创办的,女革命家秋瑾曾到这里兼过课。校名取义于“热心干革命,诚意于救国”,其革新目的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当时蓬发的革命形势的影响,学校设有国文、数学、军事、天文、修身各种新颖课程,大不同于封建旧私塾,因此发展很快。他父亲许瑜舟,原在东浦设蒙馆,这时也并入了热诚小学任教,许钦文也随父进入热诚小学,成为该校的高小学生。1907年,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牺牲,学校遭到严重摧残,但由于革命力量特别是当地群众的支持,“热诚”校名一直未改,成为绍兴培养革命学子的重要场所之一。

热诚学校

  许钦文后来在许多文章中,都写到自己当时所受的影响。直到晚岁,他还能清楚地唱出热诚学校的校歌来:“烈士锡麟,手创热诚,兴学卅载,学子成群……吾侪热血,沸腾沸腾!”足见这段时间的学校生活,对他影响之深。

  辛亥革命后,许钦文进入绍兴第五师范读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绍兴师范学校),鲁迅曾出任过校长,周建人、孙伏园等曾在该校学习或工作过。五师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学杂费用全免,因此,许多贫寒子弟大多前往应考,冀求学成后早日毕业,俾能对家庭有所支助。许钦文就这样考入了这所学校。他的同学中后来有成就的,还有陶元庆、董秋芳等人。1917年,许钦文在五师毕业,因成绩优异,深得导师们的赞许,曾留在附小任教一年多。

1974年,董秋芳(左)、许钦文(中)、任山文(右)在绍兴鲁迅纪念馆。

  1919年,许钦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来到北京工读。他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课,从中受到不少启示。他还听李大钊的演讲,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忧。1922年4月,董秋芳在北京大学组织春光社,尝试进行文学创作,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应邀担任指导师,许钦文和鲍文蔚、何植三等,都是该社的成员。其时,他因父亲年老,家境日益困难,不得不给一些杂志社兼做抄写、校对、发行的工作。

  1922年,许钦文开始写小说。他以家乡人情世态和下层知识分子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其中最早发表的一篇小说,就是带着浓厚自传体色彩的写于北京仰蕺堂的《这一次的离故乡》。接着,他又在1923年先后发表了《传染病》《理想的伴侣》《口约三章》《妹子的疑虑》《疯妇》《职业病》等许多小说,陆续在《晨报》副刊上发表。

许钦文著《创作三步法》《鲁迅先生轶事》《毛线袜及其他》

  许钦文从开始搞创作起,就受到了鲁迅的亲切关怀和教导。1923年,当鲁迅从孙伏园这里了解到“钦文”即周建人的学生、许羡苏小姐的哥哥许绳尧时,他即从多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4年5月25日鲁迅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后,在近十个月时间里,鲁迅就和许钦文当面谈话二十三次。自1923年至1936年,单《鲁迅日记》所记,鲁迅就写信给他三百余封。1926年4月,在鲁迅帮助下,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作为“乌合丛书”之二,由北新书局出版的。

1927年版《故乡》北新书局出版

  不久,许钦文又出版了《毛线袜及其他》(1926年,北新书局)、《鼻涕阿二》(1927年,北新书局)、《赵先生的烦恼》、《回家》等集子。尤其是《理想的伴侣》发表后,鲁迅特写了《幸福的家庭》,在副题上冠以“拟许钦文”字样,从而使他一跃而成为著名的作家。鲁迅还对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作了肯定的评价,这更使他名噪一时。直到晚年,许钦文对鲁迅的教导还念念不忘,感慨良多。他在《〈鲁迅日记〉中的我》中写道:

  “鲁迅先生通过孙伏园,常常指出我作品上的错误和缺点,哪里写得不对,应该怎样修改;哪里写得还可以,不过欠深刻。同时,无论语法、措词,也多加指正。……鲁迅先生关心一个无名作者,叫孙伏园带口信,批评我的作品,不断帮助我,给我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搜集我已发表了的作品编成《故乡》,又校对稿子,直到垫钱出版,这说明鲁迅先生对青年无微不至的关怀,但联系到以后十多年间对我的关心,这还只是一个开端。”


许钦文先生与外孙女


《若有其事》《幻象的残象》

  1927年,许钦文从北京回到杭州教书,曾先后在几个商科学校和普通中学任教。从1928年起,他在教学之余,致力于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幻象的残象》《若有其事》《仿佛如此》《西湖之月》《一坛酒》等十余部作品,这些作品,揭露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罪恶,反映了下层人民的不满和忧愤,具有现实意义。

许钦文《鲁迅与左联》文稿(部分),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藏品

  1932年至1934年,他因受陶思瑾、刘梦莹的刑事案件牵连受累入狱。一年后,在蔡元培、鲁迅的大力营救下出狱。正如许钦文后来所说的:“鲁迅先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能够活着走出军人监狱的大铁门是很不容易的,多亏他的营救。”正如他在《补自传》中所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从牢监里营款我脱离虎口者,亦鲁迅先生也。”他从实践中体会到鲁迅不仅是他创作之师,而且也是他的救命恩人。他一生的成就业绩,以及人生的道路,确实与鲁迅的关照指引分不开的。出狱后不久,许钦文即赴厦门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作为不愿做奴隶的爱国作家,许钦文曾与郁达夫、杨骚、楼适夷、董秋芳等一起,来到福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在福建省立师范任教。十月七日,福州市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郁达夫当选为理事长,许钦文担任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在郁达夫等的共同努力下,协会步调一致,同仇敌忾,抗战气氛热烈,成为东南一带著名的抗日群众团体之一。

郁达夫、杨骚、董秋芳、许钦文

  后来,郁达夫、杨骚、董秋芳、许钦文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照片,曾展出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里。许钦文在福建时期,曾写了《鲁迅先生的精神》《民族魂》《抗战胜利第一步》《从故乡至“无妻之累”》《戚参将的剿倭精神》《龙泉的宝剑》《海上的游击》《抗战在山村》等散文和时评,在《时事半月刊》《小民报·救亡文艺》《立报》《东南日报》《教战导报》《星岛日报》《文艺阵地》《大风》《鲁迅风》等报刊上发表。

  解放后,许钦文在杭州高级中学、浙江师范学院(今杭州大学前身)任教。从1955年3月起,调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1952年12月在杭州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尊敬。

《呐喊分析》《许钦文小说选集》《鲁迅先生的幼年时代》《鲁迅杂文选释》

  许钦文在文学生涯中,生命不息,挥笔不停。解放后三十多年,他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中,仍奋笔撰写了《呐喊分析》《徬徨分析》《学习鲁迅先生》等书。此后,又著有《许钦文小说选集》《鲁迅小说助读》《鲁迅先生的幼年时代》《鲁迅杂文选释》《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日记〉中的我》等多种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丛书,凡三十种。他为学习、宣传和研究鲁迅,作出了很大贡献。三中全会以后,他以八十高龄应邀担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学会顾问、浙江省文学学会顾问等多种学术研究团体的重要职务。

  许钦文同志于1984年11月10日凌晨零时三十五分在杭州浙江医院逝世,终年八十七岁。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文艺事业和人民教育事业。正如黄源同志在《悼词》中所说“许钦文同志是文艺界、教育界令人尊敬的老先生、老前辈,他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谦逊谨慎、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他刻苦治学、锲而不舍、热爱工作;他以鲁迅学生自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和老教育家。

作者:谢德铣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