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马叙伦:书如成俗虎成猫

发布时间:2024-01-02
【字体:

  马先生的《论书二十首》中也有一诗云:“北碑南帖莫偏标,拙媚相生品自超。 一语尔曹须谨记,书如成俗虎成猫。”

  大概二十多年前吧,我于旧书肆买了一套品相完好的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版的《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全八册),该书的著者就是马叙伦。说句实话,书是“请”回来了,但如此卷帙浩繁又全是蝇头小楷的影印本,我还真没怎么“啃”过。但马先生书前有几句说明,倒是给我很深印象。

  马先生说他做这项疏证工作,开始于1911年,撰成于1928年,但不断增改至今,“仍只可谓之稿本,不敢以为定本也”。他写这段序文时是1955年,并称自己从事革命工作,无暇亲写,故最后还是请了文字学家陈邦怀先生整理成书,特志感谢云云。我总觉得前辈学人做事做学问真是罕有的严谨,尤其是对待出版物,虑及将传播士林,嘉惠读者,更不敢有半丝苟且。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能还算少的呢。

  马叙伦先生的父亲马献臣,虽仅为县学生员,但聪颖刻苦,喜经学与小学,手录群书训诂,累寸积尺。因祖父早逝,家道中衰,故幼年马叙伦总是见父亲朝出理事,夜归录书摹字,并夜以继日地为人书写条幅、扇面,以勉力维持近十口之家的生活,这点给他留下深刻记忆。自四岁时父亲请当地名师为马叙伦破蒙后,他便显示了天资强敏、记忆过人的禀性,对《小学韵语》以及硃字描红很感兴趣,一学就很“合式”。

  儿时的兴趣,为他日后成为诗人和书法家奠定了基础。“戊戌变法”后,马叙伦就读于杭州新式学堂养正书塾,思想受到了古今中外文化的各种影响,后因一次学潮被校方除名。出校后他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并兼治新学。民主革命时期,他历任上海《国粹学报》《大共和日报》编辑、总编辑,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在北大时,他和马寅初就有北大“二马”之称。即使在评介同时代的书家人物时,马氏也同样是直言不讳。尹默的书法“工夫不差,相当知笔法;唯以深于临摹,入而不出,故灵变不足,然无匠气,究非今日其他书家可望其肩背也。近时如慈溪钱太希,永嘉马公愚书皆有王字底子,但一望而为匠人书,皆无笔法可得也”。

  马叙伦先生的观点虽是一家之言,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至少他敢于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尽管他自己受王字的影响也不小,但他对后人学王字却表示了极大的担忧。他说:“后人作王字,皆失之俗,失之薄,俗者多矣,薄者如董香光王梦楼皆是也。然薄犹可医,俗不可治也。”此理估计学书者都明白,然真正要戒俗,就不是一件简单事了。马先生的《论书二十首》中也有一诗云:“北碑南帖莫偏标,拙媚相生品自超。一语尔曹须谨记,书如成俗虎成猫。”“成猫”还是“成虎”,依我看,最终还是取决于书外功夫。

作者:管继平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