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顾均正: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

发布时间: 2024-03-25
【字体:
  顾均正(1902—1980)浙江嘉兴人,民进北京市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顾均正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出版工作者。早先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从事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等。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政协第三届、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至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委员。

  科幻小说是将科学知识与一般小说特点融为一体的小说样式。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同类小说的影响和在现代世界科学知识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科幻小说开始萌芽,最初对这一文体进行尝试的正是顾均正。在《科学趣味》第一卷上,他以“振之”的笔名发表了科幻小说《伦敦奇疫》,描绘纳粹在伦敦制造的灾难。此后他陆续写出了《性变》《和平的梦》《在北极底下》等。

  当时我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已经逼近,他的作品能及时反映时代的特点。如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和平的梦》写的是“极东国”(指日本)与美国之间通过催眠电波发生的信息战(或曰心理战),塑造了一个将形势迅速逆转的爱国特工英雄的形象,深刻反映了“二战”的现实,且小说充满了反侵略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抗战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在北极底下》的故事则发生在北极,科学家卡梅隆发现了埋藏在冰层下方的“磁北极”,准备以毁掉磁北极为要挟,要世界各国支付使用磁北极的费用。

  1940年顾均正以《和平的梦》的名字将上述短篇在巴金任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付梓出版了。

  据叶永烈考证,“在中国现已查到的最早的惊险科学幻想小说,是顾均正先生写的《和平的梦》……它具备了惊险科学幻想小说的四个要素——有惊险‘情节’,有‘科学’道理,有奇特的‘幻想’,有感人的‘小说’。”纵观中国科幻文艺发展史,顾均正这位“孤独的早期探索者”是第一位系统创作的科幻作家,在当时可谓“独学而无友”,仅靠个人信念和直觉去创作,也便在中国最早承受了“伪科学”之类的指责。对此,他著文答复时中肯地指出:“我觉得现在的科学小说写得好不好是一个问题,科学小说值不值得写是另一个问题。……在美国科学小说差不多已能追踪侦探小说的地位,无论在书本上、在银幕上、在无线电台,为了播送威尔斯的关于未来战争的科学小说,致使全城骚动,纷纷向乡间避难。这很足以说明科学小说入人之深,也不下于纯文艺作品”。

  在同一时代,平行时空一般,美国传奇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1910—1971)入主《惊人科幻小说》,标志着美国科幻进入黄金时代。相形而言,顾均正不但写科幻小说,也是杂志《科学趣味》合伙创始人和编辑。他在中文科幻小说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作品构思精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且有许多惊险小说和悬疑小说的成分。与此同时,他是反对单纯追求趣味性而走向猎奇的,反感幻想的水分多于科学、于科学宣传名不副实。他创作的多数科学作品与现实联系密切,把自己的真实情意写进去,和读者一起思考和释疑。他的文章不摆训人的架子,更无哗众取宠之意。他的文章另一个特点是取材新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的新成就。如他在很早以前就介绍过V-2型火箭和电子显微镜,那些新成就当时才发明不久。又如1945年8月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他就写了《原子浅释》登在上海的《周报》上。如果不是限于当时条件只能在少儿科普类刊物上发表,他本可以将它们写成长篇作品;但是即便如此,从立意的角度,他也已将中文科幻提升到了当时科幻小说的世界水平,这一成就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才被香港地区的倪匡追平突破。

  [作者系民进北京市委出版传媒专委会副主任(兼)、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审。]

作者: 任小玫
责任编辑: 张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