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傅雷眼中的西方美术

发布时间:2024-07-15
【字体:

  1927年冬,傅雷离沪赴法,一边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同时又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听课,翻译工作也在同步展开。在法国留学四年后的1931年,傅雷返回上海,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与法文课老师。1934年6月傅雷整理了美专美术史课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又作补充,编辑成为《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该书一直没有问世,直至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该遗著。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以二十个篇章,通过对西方艺术家的介绍及其美术作品的分析,讲述了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至浪漫时期的发展。它以艺术家为主线,内容涉及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四个艺术流派,总结概括出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家的艺术特点。从该书的目录就可看出,傅雷以大量的篇幅讲述文艺复兴美术,对于文艺复兴三杰,他更是不惜笔墨极力渲染。从篇幅上看,整本书共二十讲,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傅雷分别译为莱沃那•特•文西、弥盖朗琪罗和拉斐尔),就占了八讲,几乎为三分之一。另外加上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大师乔托(傅雷译为乔多)、波提切利(傅雷译为鲍梯却梨)和雕塑家多纳泰罗(傅雷译为陶拿丹罗),文艺复兴艺术的篇幅占了十一讲,是全书内容的一半多,可见文艺复兴在西方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常识性的问题,但在“现代艺术”独占鳌头的20世纪初,对它的清晰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傅雷在该书的序中谈到:“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好骛新奇之徒,惑于‘现代’之为美名也,竞竞以‘立体’‘达达’‘表现’诸派相标榜,沾沾以肖似某家某师自喜。”傅雷发现当时的艺术爱好者对现代艺术的盲目热情和崇拜,但由于缺乏对西方美术史发展脉络的了解,单以外在形似为目标,实际上偏离了现代艺术之精神。在此背景下,傅雷先生对西方艺术发展之重要流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整理,有着他的考量和现实意义,只可惜它在完成之时并未问世。但傅雷先生将他的艺术史知识和观念在学校讲台上传播,对学习美术史的学生来说,系统了解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流变显得更为重要。

  将傅雷先生的美术史观念置于中国美术史,也同样适用。就好比一般艺术爱好者会将中国画等同于写意画一样,明清的写意画,尤其是花鸟画,因其数量的庞大和流传的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绘画的代名词。但是真正要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的内涵,就一定要知晓晋唐宋元的绘画发展和风格传承,否则根本无从谈起明清绘画的渊源和艺术内涵,更无法辨别现代书画的优劣。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的具体内容,不仅涉及绘画、雕塑等,还涉及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对刚学习美术史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丰富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文化背景中学习美术史,这样的学习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对美术史的认识也更为客观和全面。

  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讲述到的艺术家并不多,但选择极具代表性,从代表艺术家的身上透出时代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如第一讲中说到乔托,他写到:“乔多全部作品,都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与其他的美一样,是一种和谐:是艺术的内容与外形的和谐;是传说的天真可爱,与画家的无猜及朴素的和谐;是情操与姿势及动作的和谐;是艺术品与真理的和谐;是构图,是素描,与合乎壁画的宽大的手法,及取材的严肃的和谐。”“实在,这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就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傅雷总结了乔托绘画的特点,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文艺复兴绘画的本质和精神。这种精神在文艺复兴三杰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

  西方艺术经过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布道,逐渐在中国土地上传播,以宗教的名义渗入西方哲学和艺术观念。自维新运动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更是放眼世界,开始对西方文化全面认识。1904年,康有为到意大利开始四年的欧洲游历,并著有《欧洲十一国游记》一书,内容为其所见绘画、雕塑和建筑的评论,对当时尚未开放的国人影响甚大。当康有为看到文艺复兴的绘画时深感震惊,但是他所理解的西方艺术的真谛是求“真”,而中国绘画不求“真”,因此中国绘画明显是退化的,他在《游记》里说:“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康有为带着中国民主改革的眼光看待西方的艺术和观念,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他并非美术史家,对西方美术的评论有许多偏颇之处。特别是提到“写实”一词;康有为的理解浅显和粗糙;并且产生很多误解。另外,在20世纪初,西方艺术史和理论的传入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的影响,无论是对西方艺术的探索还是对中国画学的全新研究,都借鉴了经日本消化的西方艺术观念,当时的中国学者普遍对日本的学术效仿和依靠。但是,从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看,他把握住西方美术发展的重要流派和脉络,从文化发展的规律理解艺术表现,更接近西方艺术的本质。他的美术知识和观念是从法国学习得来,是最直接的理论学习,可谓取到了西方美术的真经。

  作为一本西方美术史的教材,以二十课时讲授西方美术史,傅雷先生对课时和教学内容作了精心安排,足见他的取舍和对重点的把握。但如果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没有涉及现代艺术,就认为傅雷先生不关心或不认可现代艺术,那就又是误解了。傅雷在欧洲留学的时间,正是现代艺术风行之时,对一位年轻的艺术学习者有着绝对的吸引力。事实上,1929年,傅雷与刘海粟、张弦等在巴黎参观了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画展,并专程拜访现代主义大师马蒂斯。留学期间,傅雷还写有《塞尚》一书,专门研究过现代艺术之父,可见傅雷对现代艺术的热衷和推崇,但是,在作为教材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傅雷并没有将现代主义作品收入其中,更表明了傅雷对西方美术的整体把握。在相对有限的二十讲中,傅雷将目光重点投向文艺复兴,在溢美绚烂之词下客观、理性地讲述西方美术史。

作者:郭奕华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