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马叙伦江山留墨宝

发布时间:2024-09-02
来源:衢州晚报
【字体:

  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书法家、诗人马叙伦(字夷初,杭县人)先生,青年时代曾在江山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他为患难朋友挥笔写下的辩文,见证了他待人的真诚;携友游景星山写下的游记,无疑为难得的佳作名篇;他为朋友父亲命笔题写的碑文,成了弥足珍贵的墨宝。

挥笔写辩文

  马叙伦先生与江山结缘,还得从江山骄子毛云鹏创建县立江山中学堂说起。

  那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江山知县李钟岳电请在沪的光绪年间廪生毛云鹏回江,共商创建江山中学堂大计。翌年正月,中学堂各项事务筹备就绪,毛云鹏正式就任县立江山中学堂堂长。学校内设正科(中学班)、师范科、预备科(小学班),课程设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格致、历史、地理、图画、体育等。

  为提高教育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毛云鹏通过多种渠道,向外招聘优秀人才。马叙伦和余绍宋(字樾园,龙游人)等德艺兼优、风华正茂、精通文史的青年学者,就是在这时应邀来县立江山中学堂任教的。

  毛云鹏与马叙伦、余绍宋等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志趣相投,思想活跃。他们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以精心的教学和严格的管理,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可正当他们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事业时,遇到了震惊一时的“慈禧太后画片案”。事情是这样的,毛云鹏一次与同事去上海、杭州置办课本及教学用具时,顺手买回一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头像的小画片。他还无意中在画片背面写下一句《西厢记》里“我见了也销魂”的台词,回校后随手将其放在纸篓里,并淡忘了这件事。不料,这画和题字被反对派周渠清得到了。他如获至宝,以此为把柄大做文章。毛云鹏在创办县立江山中学堂时整合了当时文溪书院的资源,损害了周渠清等人从书院享受膏火补充的利益,当他们发现慈禧太后画片时,迅即告发毛云鹏大逆不道,是恶意诽谤大清皇朝的“革命党”,要求知县衙门治罪。

  江山知县李钟岳为山东人,是个忠实长者,平日与毛云鹏私交尚好,也想消弭这一风波。但碰到这个案子,他也感到棘手。原告周渠清死不买账,扬言知县办不了,就告到衢州府去。马叙伦得知此事后,四处奔波,找熟人,托关系,想替毛云鹏疏通关节,还亲笔为他写了辩文,意思为太后、皇帝的“御容”并没有颁发出来,民间无从得到。马叙伦还与同事夜访知县,说明此事的利害关系。知县李钟岳利用与道台的同乡等关系,趁去府里为道台祝寿时作了疏通,最后让毛云鹏出了一百担谷子,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此后,毛云鹏愤然辞去县立江山中学堂堂长职务,马叙伦和余绍宋先生也愤愤不平地离开了江山。

景星山留游记

  马叙伦先生挚爱山水。在江山期间,曾数次游历位于须江之畔的城南景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景星山记》。

  景星山,古称突星山,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县令杨雯改名景星山,因西北麓原有东岳殿,故又名东岳山,现称老虎山。山上怪石嶙峋,山巅巨石形如猛虎,还有宾旸洞、烟萝洞等洞穴,为江城南面的天然屏障和奇特胜迹。

  马叙伦先生记载:“近须江北而南望有石山,岑巅壁立迎人,而浮屠崎其侧,心窃识之,及抵须邑询知所谓景星山也”。他抵江山后,拂尘数日,便邀毛酉峰即毛云鹏作向导,登临景星山。越三旬,又偕毛云鹏、余绍宋等再次游览景星山。在马叙伦笔下,近山之巅有洞窅然,仿佛吾州之烟霞洞,而险怪过之,面江临内可通入所谓宾旸洞者也。他描写入洞情景更是惟妙惟肖,只可匍匐一人的洞口,“望之如漆,乃持火蛇行而进,曲折数回,或高则攀,或下则跃,始信果有所谓羊肠鸟道者也,约百余步,忽逢巨窟可纳百人,寒阴四通,道分歧路,不知所以,废然而返。”而景星山巅的一泓水,“清莹如吾杭之龙井,争向盥沐。”

题写碑文

  江山峡口的王访渔先生,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教育部秘书和浙江省嘉善县县长、永嘉县县长等职。民国十六年(1927年),经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介绍,到北平京师图书馆(后称北京图书馆)工作,先后任总务部主任、阅览部主任等职。民国廿年(1931年)十二月十三日,王访渔先生父亲王荣卿老人去世。民国廿五年(1936年)九月,王访渔请马叙伦先生为其父题写碑文,马叙伦先生欣然命笔,写下“王荣卿先生暨德配柴夫人之墓。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九月,杭县马叙伦敬题”。

  由马叙伦先生题写碑文的青石墓碑,碑文为竖排阴刻,高143厘米,宽82.5厘米,厚13厘米。工工整整、遒劲有力的墨迹,既体现了马叙伦先生对逝者的敬重,又见证了他与朋友与下属的深厚情谊。

作者:祝龙光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