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烟桥的笔名与斋名摭谈
2024年是范烟桥诞辰130周年。范烟桥(1894—1967),著名作家、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苏州市文化局局长、苏州博物馆馆长等,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苏州市委会副主委,候补中央委员。
范烟桥常见的笔名有含凉、含凉生、范鸱夷,又据陈巍《范烟桥先生传略》,尚有西灶、乔木、愁城、愁城侠客、万年桥、粲粲、末流、邻雅、未入流、吴蒙等笔名。其中,笔名愁城、愁城侠客的由来,从范烟桥在文集《烟丝》中的《说海尚友录》一文中可见:“瘦鹃编过一部《香艳丛话》,中间我有两首《南湖棹歌》,两首《西湖棹歌》,那时我署名愁城。因为我曾经请同学吴湖帆刻‘愁城侠客’四字一个图章。但是用这别署,只有《中华民报》上一两礼拜的时间,二三十首诗的地位。”故1921年上海的游艺报《大世界》《先施乐园日报》等署名愁城的诸多短文,也是他所撰。另一个笔名万年桥,据黄转陶《联益堂之宴》:“一个是万年桥,原来他的尊篆,齐巧不巧叫做范烟桥,因此大家遂唤他一声万年桥。”万年桥(坐落于苏州市姑苏区胥门外)在吴语里与范烟桥谐音,但它是绰号,非笔名。1928年8月28日,林华(吴农花)在《福报》上的连载文章《上海小报史·三十二·小日报(六)》,揭示称:“林七贤既担任了《小日报》的编辑……含凉、粲粲都是范烟桥。”自从冯梦云离开《小日报》社,该报自1928年5月1日起,由包天笑、江红蕉、范烟桥、姚赓夔、黄转陶等人任主撰者,再加查士端、黄光益共7名股东,此7人对外合称“林七贤”。经检索可知,1928年至1929年《小日报》上粲粲的文章多达70余篇。范烟桥在1935年编辑《苏州明报》第8版“明晶”副刊时使用了笔名末流、邻雅。后者源自室名“邻雅小筑”。该室名的来历,可参阅《茶烟歇·邻雅小筑》:“家大人买屋吴门,以东偏斗室无题额,命为拟之。余曰:‘邻雅小筑可乎?’”后文解释了,此屋后院临近史家巷“雅园”,为清初顾予咸所筑,初名野园,经数年打理,易野为雅,吴语是谐音。此外还有笔名未入流,据1945年7月10日《吉报》,白悠《“未入流”考证》。其作品见于1944年、1945年《海报》《光化日报》,共计50余篇。
范烟桥常见的室名是鸱夷室,如1922年、1923年《吴江》上的《鸱夷室笔记》《鸱夷室杂忆》,《新声》杂志的《鸱夷室诗话》,《时报》上的《鸱夷室杂碎》,以及1926年《红玫瑰》上的《鸱夷室酒话》等。室名向庐的由来,据郑逸梅《艺林拾趣·星社创始人范烟桥》:“他二十九岁,随着他的尊人葵忱,乃清季同治孝廉,移家吴中,购屋温家岸十七号,这是一所具有园林的广厦,价九千元,为什么这样廉值呢?据称屋有狐祟,很不吉利,但葵忱不信这些传闻,居住了也不见所谓异变,因葵心向日,取名向庐。”范烟桥在《邻雅旧宅》一文中说:“先公于民国十一年之夏,挈余至吴中相屋,见金氏所居有山石池馆之胜,出积金买之。稍修稍缮,即以‘向庐’颜之。”亦作为笔名,1933年9月20日《金钢钻》报有《向庐随笔》,署名向庐。除了无我相室、愚楼等,范烟桥还有个室名歌哭于斯亭,1944年第43至45期《小说月报》,刊有署名含凉的《歌哭于斯亭随笔》。首刊时撰“弁言”解释:“古人说:‘歌于斯,哭于斯,饮食于斯。’倒很能形容现在上海一般人的鸽子笼生活。我家虽然饮食另有一室,可是我在这个亭子间里,却饱尝歌哭的滋味。”
最后,补正一处误记。郁乃尧《范烟桥轶事》文中,称范烟桥“曾以笔名余晷写过一批诽文小说,刊在上海《时报》副刊《余兴》《小说月报》《小说画报》等”。此说不准确,估计是将范烟桥在业余时间(余晷)写小说,当成了笔名是余晷。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