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陈从周巧绘《甪直闲吟图》

发布时间:2024-11-18
来源:姑苏晚报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叶圣陶先生称甪直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把甪直比作哺育自己成长的摇篮,在他的《〈甪直闲吟图〉题记》中写下了许多对甪直的美好回忆。本文介绍了此图和其中的渊源。

《甪直闲吟图》(陈从周作)

  陈从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专家,擅写散文,且工诗词书画,浙江杭州人。他是同济大学教授,与建筑学家梁思成齐名,有“北梁南陈”之说。他对中国古典园林颇有研究,被称为“中国园林之父”。曾提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点,并将中国园林文化传播到国外,在美国建造明轩,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的盛赞。

  我知道陈从周,是从读他的文章开始的。1975年,江苏省文化厅拨款17500元,要我负责修缮东山轩辕宫、明善堂和诸公井亭三处古建筑。为修好这些古建,我查找文献资料,在1954年出版的《文物参考资料》上,第一次读到陈先生介绍轩辕宫的文章。全文4000多字,不仅详细叙述了轩辕宫的历史,还着重介绍了它的建筑特点和价值。对照实物,我初步了解了建筑构件的名称和时代特征。那阶段,他还经常著文在南京博物院所编的《文博通讯》上发表。每每见到他的文章,我都会认真研读。因为他的文章有学术深度,有历史考证,不枯燥,清新淡雅,可读性强且能学到知识。

甪直保圣寺(张炎龙摄)

  我第一次见陈先生,是在1977年深秋。那时他是苏州园林局的顾问,经常来苏州。那次园林局同志陪同他又来到保圣寺,我正好在保圣寺筹划茶室改建,于是巧遇。王新所长将陈先生介绍给我,我自报家门,说起读他文章的事。陈先生非常和蔼,握着我的手说:“古建保护全靠你们当地的年轻人啊。”陈先生大我30岁,是泰斗级的前辈。我很想听听他对改建的意见。他说:“天王殿是正儿八经的文物,绝对要保护好。周围建筑要协调,不能喧宾夺主。”他还提出:保圣寺的前半部分可以按寺庙园林来布局,后边是新文化运动的遗物。当时蔡元培、马叙伦(民进主要创始人)、叶恭绰很有远见,他们既保护了历史遗产,又顺应了新文化运动潮流,所以谭延闿才将这里命名为“保圣寺古物馆”。在战乱频仍、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蔡元培先生首助银圆100块,成立“保存甪直保圣寺唐塑委员会”,促成古物馆的建成,这是时代的见证、莫大的功劳,应该妥善地保存好。

  那天,陈先生还特意到甪直小学察看原甪直第五高等小学旧址,对陆龟蒙墓、斗鸭池、清风亭提出修复建议。回保圣寺后,陈先生来了兴致,让王新取出笔墨,挥毫在宣纸上绘就三幅兰花,一幅送王新,一幅赠园林局陪同人员,还有一幅成为我的珍藏。

保圣寺古物馆(周民森摄)

  保圣寺握别后,我与陈从周先生又有过多次相遇。1978年,陈先生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美籍华人方闻教授聘请,要在美国建造一所仿明代建筑,展陈他们收藏的明代家具。陈先生一看大多是书房陈设,建议以苏州网师园中曾被张大千用作画斋的殿春簃为蓝本,设计一座明式古典庭院,建造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可是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方案会审时,得到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夫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等许多专家的一致好评。为指导明轩建设,陈先生经常来苏州,因为整座明轩是苏州设计的,建筑工匠都是苏州人,所用的砖瓦都是陆墓御窑烧制的……

  有一次吴县基建局局长王天洪、园林处处长王振林宴请陈先生,我应邀作陪,谈论吴县风景区建设规划。席间陈先生送我们他的新书《书带集》,书名是叶圣陶先生(民进会员)手书。原来陈先生与叶老、顾颉刚(民进会员)、王伯祥等文史专家都有深厚的友谊。1977年5月,叶圣陶先生重访甪直时,陈先生恰巧也在苏州,他绘就《草桥读书图》送给叶老。回京后,此图被王伯祥之子王湜华看到,这时王伯祥先生已作古,但王湜华非常珍视三位老人在甪直结下的情谊,于是请陈先生另作一图,以慰对父亲的追念。我与陈先生在保圣寺不期而遇那次,他正是为完成王湜华先生之请而去。图作成后起名“闲吟”,因为没有主题,文体也可以随便一点,散文诗词歌赋皆可,地点却是确定的,就是甪直。这幅图,我后来是在市园林局邹宫伍局长办公室得见。当时已请人装裱成手卷,好几米长。卷首便是陈先生手绘的《甪直闲吟图》,以斗鸭池、清风亭为主景,在一片绿树中露出保圣寺一角,风铃犹在。陈先生如此构图,是因为清风亭、保圣寺就在伯祥和叶老当年从教过的甪直五小近旁。清风亭为陆龟蒙纪念建筑,借此以颂前人之高风亮节,一举两得。图的左下方留有空白,待先生们题跋。后来湜华约请父亲旧时同好赋诗、作文以为题记,留下墨宝的有叶圣陶、俞平伯、顾颉刚等多位大家。只是先生们不忍破坏画面,都根据画幅的高度,另用宣纸工整地写下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装裱时反倒使此图的留白处略显尴尬,陈先生只能盖上“梓室”“从周”的名章以压脚。

  诗文唱和、题图作记一直是文人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这样汇集而成的作品,常可为识者珍藏而流芳百世。我看到《甪直闲吟图》时,手边没有相机,园林局当时也没有复印设备,原件交由王湜华珍藏,此图也成为我的一段美好记忆。

作者:张志新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