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金永伟:过年话年画

发布时间:2025-01-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年画《莲年有余》

  天津人的春节是丰富的,有声有色又有味。春节的“声”,是那震天的烟花爆竹,是那锣鼓镲钹喧天的花会宝辇,又是那乐舞悠扬的曲艺茶馆;春节的“味”,是“果仁张”各色果仁的酥脆可口、满嘴生津,是“桂发祥”什锦麻花的久脆不绵、酥而不腻,也是“耳朵眼”炸糕的脆而不黏、香甜爽口;而论春节的“色”,又哪能少得了杨柳青的年画呢?

  年画年画,就是中国人过年的画。每当新春佳节,杨柳青的年画仍是天津人眼里最亮丽最喜庆的颜色。勾、刻、印、裱是中国传统年画普遍采用的工序,彩绘则是杨柳青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特殊工序。增加的这道工序使杨柳青年画在民间审美的基础上,兼容了宫廷和文人的欣赏情趣,令木刻版画线条增添了柔和的色彩,实现民间工艺的粗犷与宫廷绘画的雅致完美结合,赢得与苏州桃花坞年画一南一北“南桃北柳”的美名,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奇葩”。杨柳青年画的“色”与中国传统年文化最契合的当属其明艳亮丽的“红”“黄”二色。年画用色多以红、黄、蓝、绿四色套印,在“开脸”的手工彩绘阶段,画工选用国画丹砂颜料,在人物脸部和衣饰等重要部位设色敷粉,渲染成画。在许多表现年俗题材的年画中,洒金沥粉的红黄二色大量采用,突出地体现了市井百姓盼望红火喜庆的年俗追求。同时,杨柳青年画也因色彩和工艺的精美细腻,得以从门板和窗户之上“登堂入室”,成为过年期间在室内张贴的装饰画,更加满足市井百姓的春节需求。杨柳青年画中最经典的《连年有余》,就是天津人口称的“胖娃娃抱鱼”,那粉面玉琢胖胳膊胖腿的娃娃,紧绷着弓似的身体仿佛要从画里蹦出来的鲜红的大鲤鱼,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寄寓着来年喜庆有余、安康富裕的美好期盼,瞅着就让人心里喜洋洋的,忍不住嘴角就要往上翘。那威武的门神也是少不了的,秦琼敬德一左一右守住大门,色彩饱满构图顶天立地,一身正气驱邪避灾,把一切灾祸和不幸都挡在门外,令人踏实。

  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紧贴社会生活,号称市井生活百科全书。各种与年有关的题材更是极其丰富。农耕时代,过年是华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积淀丰富的文化礼仪和价值追求。杨柳青年画中大量与年有关的题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天津地区的过年习俗。燃放烟花爆竹驱邪避灾是必不可少的,杨柳青年画中就有不少反映燃放爆竹烟花的生动画面和场景。其中颇受百姓喜爱的《新年初一放鞭炮》,描绘了正月初一子时一到,家家户户燃放开门鞭炮的情景。新的一年到来,初一子时零点钟声敲响时,每家每户大人小孩争先恐后来到院门外,用震耳欲聋的鞭炮驱散一年的疫病和晦气,迎来吉祥和幸福的新年。画面构图工整,色彩和谐喜庆,红衣红袄红灯笼和红色鞭炮,突出场景的热闹,烘托出人物情绪的欢乐喜庆。过年要祈盼来年丰收富足,年画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更不在少数,如《连年有余》《渔人得利》《五谷丰登》;过年自然要希望阖家团圆,老少安康,《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八仙上寿》《天官赐福》《五子夺莲》等年画就集中表现了这样的美好寓意。天津年俗中的大年夜包饺子、临近除夕贴吊钱洒扫庭院、拜年祝福、元宵看灯、宝辇出会等,都反映在一张张精美的杨柳青年画中。杨柳青年画在表现天津年俗的这些题材中,无不以其鲜艳的色彩为主基调,以喜庆热闹的场面烘托人们心中的期盼,呈现出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社会和谐的礼仪道德追求。

  年画的兴衰,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社会审美情趣的嬗变。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兴,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也在改变。为了传承弘扬年画文化,留住中国人过年的这抹亮色,天津人也付出了许多艰辛。杨柳青年画起于明,盛于清,津西杨柳青古镇曾因“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而盛极一时。在走过清中期的繁盛期后,清末民国时期,杨柳青镇的画坊纷纷倒闭,民间艺人一时云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门成立了杨柳青画店,在民间抢救大量的年画木版,组织老艺人开展互助,恢复生产。进入新世纪以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建成,保存了大量的精美年画和数千块珍贵木版。杨柳青镇的年画作坊又陆续开张,一批年画非遗传承人开始重操旧业。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们对年画的传承发展也曾倾注极大的心血。2018年,我随同全国政协调研组专程考察天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很多全国政协委员都对年画的保护传承进行了积极的呼吁,也为保护机构的整合、资金人员的来源等问题的最终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让古老的年画重新融入时代生活。如今,杨柳青年画社每年新创作生肖年画,用传统的工艺制作生肖的题材。年画载体越来越丰富,进入了台历、手机壳、丝巾、鼻烟壶、瓷器、文具等各种日用生活品,赢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每年春节,天津古文化街中心位置的杨柳青画店,是人们必去的网红打卡地,古镇杨柳青也是人潮如涌,来自各地的年轻人们愿意在杨柳青画店和作坊前驻足,捎上一张年画,买上一件礼品,寄托自己的期盼和美好愿望。

  2024年12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所蕴含的种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礼仪和美好期盼,正在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杨柳青年画这抹天津人过年时最耀眼的亮色,它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也必将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为人类文明的大花园增添更多的色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

作者:金永伟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