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叶圣陶先生印象

发布时间:2025-03-03
【字体:

  以苏州古镇甪直为背景的小说,早先读过清人遽园《负曝闲谈》,后来看到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逛了江南几个古镇。甪直的烟火气息很真切,可以看见多年前水乡人家的模样。《多收了三五斗》是小品,《倪焕之》虽是长篇,也是小品,故事的线索简单,倪焕之从吴淞河畔一个小市镇走向大都市上海,最终绝望地毁灭在大革命退潮中。小说偶尔夹杂的民俗民情的描写,让人看到当年的生活,看到一九二八年三十几岁叶圣陶的功力。至今还记得描写红烛一节:

  舱里小桌子上点着一支红烛,风从前头板门缝里钻进来,火焰时时像将落的花瓣一样亸下来,因此烛身积了好些烛泪。红烛的黄光照见舱里的一切。

  年轻的叶圣陶,行文造句那么敏感那么逼真,充满活力。更年轻时候的一九二四年,叶圣陶写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深刻,无奈,那是白话文的《老残游记》。没有声嘶力竭的批判,也没有讽刺,无奈之心跃然纸上,活生生的人情与赤裸裸的世故,难得这么年轻的作书人如此练达如此洞明。

  快一百年了,倪焕之依旧在纸上鲜活地触动人心。叶圣陶写得恳切,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回到那段历史,洋溢其中的淋漓元气和生机,勃勃郁郁酣畅淋漓。那些忧伤那些沉郁那些无奈,并非一味徒然绝望到窒息。惟愿我们每一代人心中能住一个倪焕之,求道求索,奋不顾身,而不是自怨自怜,伤怀、不语、畏惧、退缩,甚至躲在阴暗湿冷角落做毒蛇吐信子,学蝎子持螯伤人,凭空放出一支支冷枪暗箭。

  去过几十次苏州,去过三回甪直。甪直的名字过去不是读成角直就是读成用直。叶圣陶墓地刚好也在甪直,一路看小河、小桥。小亭,看大佛、大庙、大树,也看了陆龟蒙墓地与叶圣陶墓地。叶圣陶生前反对修故居,修陵墓,从不把自己当作是什么大人物、大作家,只承认自己是个写写文章的。老派人谦虚,他的文章实在极好,晚岁随笔,字字如谷穗如豆荚。写过两条手跋:

  《叶圣陶散文甲集》——叶圣陶晚年貌古,眉长近寸,一脸慈悲。其文风亦如其人。十来岁在旧杂志上读《渝沪通信》,印象颇深,此集几篇抒情文尤为可喜,可圈可点。

  《叶圣陶散文乙集》——甲集乙集名法甚佳。叶圣陶作文有老到的朴素,有朴素的老到,如老南瓜粥。老到不难,朴素亦不难。老到的朴素与朴素的老到,大不易也。

  汪曾祺的《蒲桥集》,文章且不谈,写作观点尤为精到。他说,散文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平淡真是谈何容易。苏轼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行云,这流水,是有文理的,还有姿态。汪先生说,他谈结构的原则是随便。林斤澜抱怨,我讲了一辈子结构,你却说:随便!汪先生改为“苦心经营的随便”,林斤澜同意了。

  叶圣陶文章,汪曾祺应该会喜欢,真真随便到家了,一字一句大白话大实话。有年轻人觉得叶圣陶、梁实秋、朱自清、汪曾祺诸前辈文章选入课本,不过是尊老敬老的礼仪,实在不应该宽容这种废话无聊之作。年轻人火气大容易激烈,这些前辈笔下有一种大致相同的美学倾向和比较近似的艺术风格,清淡自然,隽永纯净。年轻人求新求变,我尊重他的说辞。二十年后再看,说不定会读出一点好来。

  作文一事,叶圣陶认为,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繁简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先生只说字,并无高下,殊途同归。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

  民国开明书店的老课本,有趣,有爱,有个性,更有诗意。文字是叶圣陶编的,插图丰子恺画。这样的开蒙读物,如今并不多见了。

  叶圣陶的毛笔字写得好,规规矩矩,不离法度,笔下湖海风云气还在,有点像钱玄同,但比钱先生富贵,文人气里多一些员外体,那是老人家的一份尊贵一份自持。叶圣陶一生澹泊,做出版,做编辑,做学问,做官员,做文化,字里字外散发出规整的庭园风味,还有庙宇氛围。

  叶圣陶书法有写经体、《圣教序》之类打底,大字还有魏碑意趣,更见功夫。叶先生古雅的小篆、苍老的行书,皆引人注目称赞。《辛亥革命前后日记摘抄》中,不满二十岁的叶圣陶记下为朋友刻印,共同欣赏祝枝山书卷、赵子昂字帖、书写文字赠与友人诸多事项。童子功在此,一手好字没得说的。临帖临碑基本功又扎实又深厚,难得到头来字外的人生与字里的性情有个好结局。

  叶圣陶书法气象端严拙厚、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有人格品范,亦是笔墨旨趣。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叶先生评点弘一法师书法,其中有夫子自道夫子自勉——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单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一丝一毫移动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古语说字如其人,叶圣陶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行书又是中年儒士闲步的潇逸,他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自有可悦之处。

  读来的印象,叶圣陶待人宽厚,每每客退,必亲身远送,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同人回忆,晚年叶圣陶已经不能起床,一些人去问候,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说谢谢。有一回张中行去看他,叶先生外出天坛赏月季。第二天即回信,悔恨不该到天坛去看花。看张中行的地址是公寓,以为是旅店一类,想到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叶先生感到很悲伤。

  二〇一六年七月六日,做了一个梦:

  早晨、幽暗的房子,三人坐一起聊天。叶圣陶慢悠悠说着话,九十几岁的老人,身穿夹袄,布扣子扣得紧,头直立着,白色的长眉轻扬。话毕,一起吃饭,叶先生的女儿出去了。请叶圣陶在印有王叔晖《西厢记》插图的笔记本上写字,黑色的钢笔一顿又一顿,颇吃力。

  二〇一八年五月九日,做了一个梦:

  客厅颇敞亮,叶圣陶给我写字。末了,拿出一沓画稿,尺寸统一,皆长幅,水墨荷花莲蓬瓜果蔬菜,仿齐白石、吴昌硕。客选一画别过,叶先生与我席地而坐,谈书论画。

  我没见过叶圣陶,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两个梦。这是安详的梦,欢喜的梦。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副主席)

作者:胡竹峰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