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冯宾符与《西行漫记》

发布时间:2025-04-14
【字体:

  1937年10月,一部名为《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的书籍在英国伦敦出版。它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陕甘宁边区,与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交谈后创作的采访纪实报告集。该书一经出版,便在欧美各国引起轰动,短短1个月,其销量就超过了10万册。西方媒体惊呼:这本书的内容,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全世界。4个月后,《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本以“复社”名义在国内发行,它有了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西行漫记》。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西行漫记》的翻译出版是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接力赛,折射出我国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知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翻译家、新闻出版家冯宾符就是该书的重要译者之一。

与胡愈之的密切交往

  冯宾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城镇,是甬上(编者注:“甬”是宁波的别名)知名国学大师冯君木次子。1932年高中毕业后,冯宾符因家中无力供他继续深造,于是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部当校对员谋生。

  冯宾符入职时,商务印书馆刚刚在“一·二八”日军炮火轰炸后复业。《东方杂志》作为其最具标志性的刊物,也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影响最大的大型综合性杂志之一最先复刊,主编是我国进步出版事业奠基人之一的胡愈之。

  胡愈之主编《东方杂志》的时间不长,但其充满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编辑思想给《东方杂志》留下了深刻印记,也极大影响了在这里工作的一批进步青年,冯宾符就是其中之一。

  1934年9月,胡愈之联合生活书店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形势和普及国际知识的刊物——《世界知识》。冯宾符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是忠实读者也是撰稿者。“七七事变”后,《世界知识》内迁汉口,胡愈之在上海创办其姊妹刊物《集纳》,以翻译同情中国抗战的外论和报道为主,向读者介绍国际形势,冯宾符亦始终追随。他与胡愈之等前辈一同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报刊编辑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国际问题专家,更成为上海地下党新闻战线的核心人物。

  1937年底,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负责人的胡愈之在中共上海办事处的支持下,决心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使各界人士对延安这块“未知地”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了解。对于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冯宾符毫不迟疑地站在了胡愈之身边。

翻译出版的曲折历程

  《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上海沦为“孤岛”。沪上爱国民主进步人士陆续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星期聚餐会”,讨论时局,支援抗战。胡愈之发起的“星二聚餐会”集聚了上海文化界开明与正直的力量,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宾符等多名《世界知识》同仁是聚餐会的核心成员。

  当时,出版物必须经“新闻总署”审批,《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书自然是不可能得到批准的。后来,胡愈之在聚餐会上提出翻译出版计划,得到大家赞同,他们决定利用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情势,成立一家翻译出版机构。赫赫有名的“复社”应运而生。

  为加快进度,胡愈之、冯宾符、倪文宙等12人组成翻译小组,开始集体翻译。当时样书只有一本,胡愈之只好把12章、30多万字的书拆开,每人分一章。

  译者们各自回家翻译,还曾发生许多意外。倪文宙被人诬告私藏禁书,家中遭特务搜查,未译的书稿被翻出。好在书页没头没尾,倪文宙谎称翻译论文,才蒙混过去。冯宾符把书稿放进保险箱,午夜贼人入室撬开,连同钱财一起掠走。没了原稿,他一筹莫展,后来几经波折,在一位英国侨民那里找到一本,才解了燃眉之急。

  一个月后,书稿翻译完成。大家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以笔记游记的轻松意味掩护着内容”。1938年2月,《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书中增加了英文版没有的许多珍贵照片。后来在半年内一连重版了5次,印数8万余册,轰动海内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不少青年学生因此走向抗日前线。其后,复社又秘密出版了《列宁选集》等红色书籍。

  抗战胜利后,冯宾符主持《世界知识》复刊,并成立世界知识社。他还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建时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在及时报道和反映“六二三”反内战大会等民进早期活动与斗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冯宾符深耕国际问题研究,为助力新中国外交工作决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统一战线工作和民进事务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作者单位系民进宁波市委会)

作者:吕飞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