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洁琼:邻居眼中那个锣鼓巷中的“人民勤务员”
雷洁琼(1905—2011),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锣鼓巷里,陋室难掩光辉
雷洁琼先生身为国家领导人,从传统逻辑来看,她的生活条件却显得与之“不太相称”。
1980年,雷老任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还担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可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领导人却在一个有19户人家的大杂院里生活了20多年。
那时候,雷先生一家六口只住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比一般市民宽裕一点。张效文先生(曾和雷洁琼先生做过多年邻居,编者注)的夫人说,“那时一下雨雷先生的屋子里也会漏雨,她还经常找我借盆子接水呢。”雷先生逝世后《人民日报》撰文进行了报道,在这篇报道里附有一张照片,照片上,雷洁琼的居室洁净简朴,陈旧的木地板已经脱色起皮,几把年久的椅子摆放在房间的四周,墙壁上挂着一些简单的字画,而房间里竟然连一张像样的茶几都没有。曾有一位记者到雷先生家采访,感慨地表示来时以为走错了门,没想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家竟是这样简朴。这位曾致力于发展中国社会学的知名学者,就生活在这样简朴的房间里,不由得让人顿生感动。事实上,有关部门曾提出要给她换套更大的房子,可是雷先生推辞了,她回复说:“住惯了,住大了也没有意义。”
向阳院内,“领导”平易近人
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张效文常常工作到太晚而不能回家,怎么告诉母亲以免老人担心成了让他头疼的一件事儿。无奈之下,张效文只能向家里安装了电话的雷洁琼先生求助,请雷先生去他家告诉母亲一声。每次接到电话,雷先生总是会认真转达。几次以后,张效文的母亲责备他:“雷教务长是国家领导人,怎么能老劳烦她做这些事儿呢?”可雷先生从不觉得麻烦,她用自己善良的心抚慰了一位曾在饥荒年代讨饭养育孩子的母亲焦虑的心。张效文感慨地说:“大家都说她是讨饭老太太的勤务员……”
有一次雷先生探亲路过杭州,竟然还特地买了一盒“杭州藕粉”回来送给张效文的母亲,老太太接到藕粉,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这也让张效文感动不已。
雷先生也很喜欢小孩子,大杂院里学龄前儿童、小学生成群结队地在她门口打闹喊叫,她从没有表示过丝毫的厌烦,反而常常逗着小孩玩,还经常给大杂院里的孩子们带些糖果、手绢儿之类的小礼物,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雷奶奶”。她赠钱给孩子们买课外读物和小人书,假期时在院里办起小阅览室供孩子们读书,孩子们高兴极了。
曾有同院的一个教师患脉管炎全休在家,雷先生对他问长问短,十分关怀。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了治疗脉管炎的药方,便立即告诉了这个教师。教师没有这份报纸,第二天下班回来,雷先生便将那张报纸送到教师家,这个教师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等雷先生走后,他一遍又一遍地说:“人民的好市长!人民的好市长……”
那般谨慎,成就伟大人生
守时,是雷洁琼先生又一个让张效文印象深刻之处。即使是在锣鼓巷向阳院里开大杂院的居民会,雷先生也总是拿着小板凳第一个坐在开会地点等着其他人过来。在政法学院也是,上班的时候她从来没迟到早退过,学校里面开会她也很准时。
而认真细致的作风,又在那些再微小不过的事儿中熠熠闪光。街道布置的各项任务,雷先生总是按要求完成。该她值班算水电费,她从不马虎。有一次,她感到算得不够准确,还特地请了一个懂会计的同志帮她算,分文不错地公布出来。事儿的确挺小,可这是雷洁琼先生性格品质的最朴实而又最真挚的折射。
(摘编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网《雷洁琼:邻居眼中那个锣鼓巷中的“人民勤务员”——专访前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校长秘书张效文先生》一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