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会史纵览 > 名人轶事

贾祖璋:萤火虫

发布时间:2025-10-13
【字体:

  满天繁星在树头闪耀着,树林和地面都沉浸在黑暗中。只有东面的一个小小池塘,把天上的星星,皱作一缕缕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池边几丛芦苇,一片稻田,也都模糊不清。芦苇随着微风摇曳,却可以隐约辨认。经常从芦苇底下,从田边草丛中,出现一点点忽明忽暗的白光,向池面,向旷地移动,那是萤火虫。它们好像在乱窜,但也显出一点互相追逐的形迹。有时一个飞在前面,另一个向它一直赶去。被追赶的一点白光,忽然隐没了;或者飞到水面上,混杂在被水波揉碎的星光里;或者飞回芦苇丛中、稻田里,给枝叶遮住;追赶者失了目标,就迟疑地转换方向飞去。有时反给别个萤火虫作为追赶的目标,就又一前一后地飞行着。这时,水面上,旷地上,稻田里,一明一暗,一上一下,点点光亮,与天上的星星同样繁多。

  这是幼年暑假期中,在乡间纳凉时所见的情景。当时与弟妹等一边听着在烈日下辛苦了一天才得这片刻安闲休息的邻舍们的谈笑;一边向萤火虫唱着质朴的儿歌:

  萤火虫,

  夜夜红;

  飞到天上捉蚜虫,

  飞到地上捉绿葱。

  唱着唱着,偶然有几个萤火虫飞到身边,赶忙用芭蕉扇去拍,凑巧就把它拍在地下。有时拍个空,远飞而去,即使立即追赶,也往往空手而回。拍在地上的,不再闪光,黑暗中难以寻找,往往突然逸去。那些被捉住的,首先是用它来卜年成丰歉。把一个萤火虫放在地上,用脚一拖,地上就出现一条萤光。这条光线粗而长,象征稻穗肥大,可望丰收;否则,象征稻穗细小,收获一定很少。不消说,这是迷信,是“以生命为儿戏”。但是不也蕴含着世代劳苦的农民们那种渺茫的希望吗?那些不被牺牲的幸运个体,就给放进日间准备好的鸭蛋壳里,让它一闪一闪,像一盏小灯笼。拿回家里,放在枕边,静静地看着,便催入甜蜜的梦境。但大人们认为萤火虫会钻进耳朵,甚至会吃脑子,因此总是被禁止带进卧房。

  萤火虫是怎样发生的,乡间没有谈起,古书上却说它是腐草化成的。《红楼梦》曾把它演成一个有趣的字谜:

  李纨又道:“绮儿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由于萤火虫,腐草竟然变成鲜花,文学语言,何尝不可。但是,去年(1933年),竟然还有一位罗广庭博士发表什么生物化生说,仿佛腐草化萤,千真万确,那便是痴人说梦了。

  萤火虫种类很多,全世界所产,能够发光的有2000种,不能发光的也有2000种。我们常见的一种,身体黄色,翅膀尖端黑色。这是雄虫,能够飞行。雌萤体形近似幼虫,不生翅膀,不能飞行,终生住在水边杂草里,但也能发光。古人观察不清,见到草里有萤火虫,就说它是腐草化成的,这也难怪。

  雌萤产的卵有三四百粒,球形而小,黄白色,能发一些微光。经过二十七八天,孵化为幼虫。幼虫身体长纺锤形,略扁平。有13个环节。头和尾黑色,体节两旁有黑点。尾端有吸附器,可代足用。尾端稍前方体侧有发光器,能放青色的光。日中隐伏泥土下,夜间出来觅食。吃的是蜗牛、钉螺等有害动物,所以它是益虫。第二年春天,长大成熟,潜伏地下脱皮化蛹。蛹淡黄色,也能发光。到了夏季,就化为成虫。

  最令人感到兴趣的萤光,是从哪里来的呢?以前,有人认为是某种发光性细菌和它共栖的缘故,现在知道是一种化学作用。发光器的构造,随着萤火虫的种类和发育期而不同。就这种常见的萤火虫来说,成虫的发光器位于尾端腹面,表面是一层淡黄色、透明质硬的薄膜,下面排列着多种整齐的细胞,形成一个扁平的发光板。细胞里含有多数黄色细粒,叫做萤光体,遇着氧气,就氧化而发光。细胞周围有许多毛细管,连接着气管,受神经控制,随时送来空气。与发光细胞相对,还有一层含有多数蚁酸盐或脲酸盐小结晶的细胞,呈乳白色,好似一面镜子,把光线反射出来。另有人认为,血液里还含有一种萤光酶,萤光体受到萤光酶的激发,才会氧化发光。

  萤光不含红外线(热线),只有光,没有热,是一种理想的照明用冷光。但我们还不能直接利用它,也不能仿照它的化学成分制造出一种人工冷光来。人类所能利用的,历史上有晋代的车胤,把它盛在绢袋里,代替烛火,勤奋读书。在国外,墨西哥出产一种巨大萤火虫,胸部有两个大的发光器,放射绿光;腹部也有一个发光器,放射橙黄色光;两色相映,极为美丽。妇人把它簪在发间,作为夜舞的装饰。在萤火虫自己,可以引诱异性,威吓敌害,在生活上有重要的作用。

  在电灯、煤气灯、霓虹灯交互辉映的上海,没有机会看到萤火虫。故乡的萤火虫,更是一年、两年,几乎十年没有见过了。最近乡间来信说,三个月没有下雨,田里的稻都已枯死,桑树也都凋萎。那么,小小的池塘,想必也已干涸,稻田、树林都已改换景色,我那辛苦的邻舍们,在夜晚,还有心情纳凉?还能有一些笑声吗?

  因了萤火虫,令我记忆起遭遇旱灾的故乡。祝福我那辛苦的邻舍们,应该有一条生路可走。

  1934年8月

  (原载《生物素描》,开明书店1936年初版)

作者:贾祖璋
责任编辑: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