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本周人物

金兴安:建造希望田野上的“作家书屋”

发布时间:2006-11-30
【字体:

小小书屋凝聚了金兴安的心血、理想以及希望

  2005年10月28日,对于安徽省定远县蒋集乡的父老乡亲们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一天诞生了一个专储“精神食粮”的“仓库”——“蒋集乡作家书屋”。

  蒋集乡在当地有“西伯利亚”之称,在偏僻的乡村创办“作家书屋”在全国还不多见,目前除湖南、甘肃两省外,其他省份还没有。让人更没有想到的是,提议和领衔创办 “作家书屋”的人竟是安徽的一位作家。他就是民进会员、知名作家、高级编缉金兴安。在偏僻的农村建造书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选址、要征地、要投入资金和时间,以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等等。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然而金兴安却硬是把它办成了!他捐出自己的全部藏书以及稿费和奖金,让“作家书屋”走进了农村,走进了他熟悉的农民。提到创办初衷,他只说了八个字:“感恩社会,报答乡亲。”

  从孤儿成长为作家

  金兴安出生在定远县蒋集乡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三年“大饥荒”,使他不幸伦为孤儿。在家乡人民政府和父老乡亲们的关怀和抚育下,他长大成人,还参加了工作。1976年,在农村当了几年教师的金兴安调到定远县委党校工作,也就是从这里他开始走上写作的道路。党校当时有个小小的图书资料室,除了一些理论书籍外,还“幸存”几本文学名著。没想到文学竟有如此的神功和魅力,金兴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畅游在文学知识的海洋里。读书时遇到精彩的片段和优美的语句,他就抄下来,并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金兴安就这样读着,记着,想着。他有满腹的话要说,有满脑子的情感要表达。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凡是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字,不论是新闻体裁还是文学范畴他都写。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功底,他制订了“十年寒窗”读书学习计划,把自己置身于“苦行僧”式的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金兴安的新闻、通讯作品开始见诸报端。文学神圣殿堂的大门也为他所敞开,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经常带着油墨的清香飘上他的案头。

  1982年,金兴安调到省城的新闻单位工作,先后在《安徽文化报》、《富民报》、《安徽画报》、《安徽新闻出版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任记者、编辑。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勤奋。带着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喜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奔波在大江南北、江淮两岸。他目睹改革开放给贫穷的江淮大地所带来的勃勃生机,他热血沸腾,尽情地抒发、讴歌,辛勤地创作。到了1988年,金兴安已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数百篇,百万余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的日子,他结集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龙腾江淮》,后又出版了儿童小说集《校园微型小说》和散文集《自鸣钟》两部文学著作。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对农村有着特殊感情的金兴安决心写一部真实反映安徽改革开放20年成就的书。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自费走遍了全省17个地市和66个县,把自己的挚爱和心血全部都融入到了《安徽大采风》这部大型纪实文学集里。1998年12月17日,《安徽大采风》在省委宣传部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同年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了“首都文学界《安徽大采风》座谈会”。这部30万字,装帧精美,以翔实的史料,现场写真手法,歌颂了安徽改革开放20年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展现了江淮儿女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安徽的良好形象。“走遍安徽大地,记录时代风采。”大概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位孤儿,这位自学成才者,居然会成为走遍安徽、写遍安徽的第一人。金兴安在他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6年金兴安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7年被省人事厅破格批准晋升为高级职称,1998年被全国总工会等部委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的荣誉称号。

孩子是未来,作家书屋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的希望



  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家乡和社会

  从一名孤儿成长为一名作家。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他思念故乡的报恩念头愈发显现得更加迫切和浓烈。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群众的生活仍然不富裕,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知识缺乏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观。苦思冥想之中,他想到自己的几千册藏书,一介书生,一无权二无钱,这些藏书不正是自己的优势所在。恰在此时,他收到中国作协号召全国作家,为甘肃省临潭县建立“乡村作家书屋”捐书的来信。金兴安的心胸豁然开朗!他决定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藏书及稿费和奖金在家乡创办一个“作家书屋”。随即,金兴安满怀深情地给家乡蒋集乡党委、政府写了一封信,十分恳切地要求在家乡创建“作家书屋”。蒋集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积极响应并支持这个倡议,认为金兴安回家乡创办“作家书屋”是一项善举和民心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并号召全乡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作家书屋”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蒋集中学深深地为金兴安回报家乡的行动所感动,拿出学校最好的一块土地用于建设“作家书屋”。……2004年9月18日,热泪盈眶的金兴安为“作家书屋”的奠基挖下了第一锹,也把爱播种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

  在一个贫穷偏僻的乡村建造作家书屋,从选址、设计、筹资到建筑、管理等有一系列的事情,金兴安硬是凭借他的爱心和赤诚把这件事给做成了。从建馆到开馆的短短一年里,他往返合肥、滁州、定远、蒋集等地达38次,其间多次他是忍着椎尖盘疼痛而来回奔波的。金兴安执着为家乡无私奉献,创办“作家书屋”的事迹经《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华文摘》、《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们从四面八方向“作家书屋”伸出援助之手。省领导纷纷为“作家书屋”题词,捐赠绘画和藏书。定远县领导多次深入工地察看,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蒋集乡的干部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他们不分白天昼夜地坚守在工地上,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可没一个人有怨言。最令人感动的是蒋集中学的孩子们,每天下课和放学,他们就围在“作家书屋”那里,想啊,盼啊,从他们的眼神里你能读懂什么叫渴求!那段时间最令他们高兴的事就是帮“作家书屋”干活。“作家书屋”院子内的几堆柴草急需移走,当时正值秋种大忙季节,农户抽不出空来。老师和学生们听说了,一个个地都来了,他们用肩扛,用手抓,用怀抱,稚嫩的一双双小手上伤痕累累,却没有一个孩子喊痛叫苦。他们急切地盼望着“作家书屋”能早点建成,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当地农民在阅览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知识滋润农民心田

  几个不认字的大爷、大妈挤进书屋里,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揣摩着一本本漂亮的书,目光流连地多么想能再回到童年!农家儿女会记住这些为自己送来精神食粮的人。

  2005年10月28日,平静的蒋集乡沸腾了,“作家书屋”举行隆重的开馆典礼。蒋集乡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和农家儿女们都来了,他们希冀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一本本精美的图书上。几个不认字的大爷、大妈挤进书屋里,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揣摩着一本本漂亮的书,目光流连地多么想能再回到童年!省、市、县各级的领导们来了,他们中有许多是退下来的老同志,为了共同的心愿他们一齐都来了。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新疆等省内外许多知名的作家、艺术家纷纷地把他们的作品和藏书也寄来了,“作家书屋”汇集成了书的海洋。蒋集乡父老乡亲在书屋最醒目的地方立了一块“爱心榜”,这是第一批向蒋集乡“作家书屋”捐赠图书人员的名单。蒋集乡的父老乡亲们会记住这些为自己送来精神食粮的人,农家儿女们更会把他们的名字牢记在心头。

  “作家书屋”集聚了教育、文艺、文史、政法、科技、农业等近2万册图书。《科学家的故事》、《外国作品选析》、《历代名家书法临习教程》……蒋集乡的农家儿女们在这里品尝着读书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他们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家住戴岗村的齐飞同学家里比较穷困,买书对他来说只能是奢望。他从“作家书屋”借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激动万分地说:“早就想看这本书了,因为家穷,买不起,现在好了,有了‘作家书屋’,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蒋集乡的农民兄弟更是打心眼里的喜欢。书屋建成后,一批青年农民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们感慨地说:“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想看书买不起,搞养殖业经常遇到难题,想找书看看实在是太难了。现在可好了,书屋就建在了自己的家门口。”西庄村村委员副主任熊传运是个高中毕业生,在农村是个秀才。因为不懂技术又没有书籍可学习,这几年尝到了不少的苦头。“作家书屋”开馆的第一天,熊传运一下子就借了《池塘养鱼技术300问》、《安徽油菜》等好几本农村实用技术书籍,他高兴地说:“有了‘作家书屋’这座致富的宝库,我养猪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学者写到,在农村,人们普遍感到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同时,精神生活却显得单调、贫乏。特别是较为偏僻闭塞的乡村,农闲时很多人白天黑夜聚集在麻将桌上,也有老太太们成群结队拥到庙堂拜佛敬香,有的人甚至迷上看风水,算命等

作者:杨振敏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