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无悔的承诺
周繇教授荣获“感动吉林2008年度人物”称号时留影
周繇教授在天池考察
周繇教授在林中考察
长白山人不认识长白山的植物,还得让外国人来命名,这太悲哀了!我一定要写好这本书!
1982年9月6日,吉林省通化联合大学生物系的师生们,到长白山天池西坡――漫江一带实习,考察长白山野生植物资源。
茫茫林海一望无际,分布其间的奇花异卉和珍稀林木,让人目不暇接。徜徉在这野生植物的天堂里,学生们个个兴奋异常,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不停地向老师询问一些植物的名称和应用价值。
指导老师介绍说,长白山区共有野生植物27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1300多种。但是,给这些植物命名的,却有不少是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的植物学家。例如,“林金腰”是日本人北川政夫命名的,中井猛之进命名了“高山乌头”;“花楷槭”,是俄罗斯人命名的;而“红松”则是由德国人命名的……
听到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心中忿忿不平:我们自己的珍贵资源,为什么要让外国人来命名?我们把他们命的名字改了不行吗?
老师说:“不行,根据国际通用规则,某种植物一旦被命名,犹如被抢注了商标专利一样,就获得了‘模式标本’的资格和国际植物界的认可,是不可更改的。不过,对于研究长白山的植物学界来说,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国内外的许多植物学家,都想写一部关于长白山植物资源的志书。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人完成过。因为这不像采集几件标本那样简单,而是一项堪称浩大的工程。同学们当中有没有人敢做一下这件事情?”
四、五十名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表态了。这时,一个期待的声音终于出现了:“我写!”
说这句话的是班里一位男生,他叫周繇。
1983年夏季,周繇从“通化联大”生物系毕业了。在其他同学都忙着托关系挖门子,想方设法留在城市的时候,周繇却主动提出要到长白县工作。位于长白山腹地的长白县,地形地势十分复杂。按海拔,县内最高处达2370米,而最低处只有430米。巨大的地理落差和昼夜温差,形成了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这里是他实现理想的沃土。
周繇在长白县一中当生物教师,课余时间,全部用来到野外考察、采集标本。
长白山,一间凶险而神秘的工作室
长白山主峰海拔高,气候瞬息万变。一个晴朗的夏日,周繇到高山草甸地带考察野生罂粟,却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只穿件衬衫的周繇很快就被冻僵了。他在山坡上艰难爬了一个多小时,才被人发现救起。长白山瀑布右侧山坡,不但陡峭,而且布满滚石,曾发生过一次砸死6名游客的伤亡事故。有1999年6月份,周繇从那里攀爬上山,去拍摄高山植物,不巧又发生了滚石滑坡,周繇沿山坡滚下100多米,砸掉一个趾甲,幸无大碍。
2000年7月的一天,周繇进长白山的腹地,考察东北刺人参的生态环境。表面上看,原始密林里既宁静又安谧,但常进山的人都知道,长白密林里处处都隐伏着杀机,空气中甚至能嗅出某种血腥的气味。
一个人置身其中,显得孤独和渺小。
他仔细地观察林间的每一种植物,要寻找东北刺人参,首先要发现它的伴生植物。数小时后,周繇终于在一条小河附近的缓坡上,找到了一片东北刺人参。他惊喜极了,掏出卷尺和笔记本,开始一株株地观察、测量、记录有关数据……时过中午了,他决定小憩片刻,吃点东西。就在这神经松驰的刹那间,他听到了一种怪异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先是穿林走动的窸窣声,继而是粗浊的呼哧声,伴着清晰的咬牙切齿声。周繇常在山林里转,当然知道他所面临的危险是什么,脑袋“嗡”一声大了,腿也发软。他撂下饭盒慌忙站起来。
一头体形硕大的野猪出现了,颈部刚毛直竖,嘴巴上呲出的獠牙足有半尺长!野猪性情凶猛残暴是出了名的,何况又是一头最具攻击性的孤猪!
周繇转身就跑,不管拦路树枝的挂扯,也不顾脚下乱石的磕绊。不知道跑了多久,终因体力不支倒在地上。虽然身上划出了条条血痕,但总算脱离险境。
他瘫软地坐下来,下意识地摸了下衣兜,却又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随身携带的指南针,在慌乱之中跑丢了!没有了指南针,其后果便是迷路。在原始森林里,迷路跟遭遇猛兽同样可怕。
只能跟着感觉走了,他从中午一直转悠到下午,也没走出去这片密林。孤独、恐惧、又饿又累,他靠着一棵大树坐下来。他很快就睡着了,并且还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掉进了一个冰窟窿,一股凉意从腿部向上蔓延,冷得他全身都瑟瑟发抖。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醒了过来。这时,他感觉裤子里面有东西在缓缓蠕动,随后,一个三角形的蛇头从裤脚处探出探进,还有一段墨蓝色的蛇身。极北蝰蛇!周繇悚然一惊,作为生物学家,他自然知道这种剧毒的蛇类是多危险,虽然只有一米多长,但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其致命性不下于那头凶暴的野猪!
周繇头皮发麻冷汗直冒,他强制自己从极度紧张和恐惧中冷静下来,用极其轻微的动作,把裤子慢慢往下褪。等那条极北蝰蛇蜿蜒游动着离去之后,夜幕已经降临了,远处传来狼群的嗥叫。
为了免遭野兽攻击,周繇爬上一棵粗大的松树,在树上蹲了一夜。密林之夜十分寒冷,冻得他瑟瑟发抖,嗜血如命的蚊蚋成群结队地向他发起了进攻,他的头脸被叮出血包一片。
第二天凌晨,周繇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方向。凭直觉,他设定了一个方向为南,反方向为北,然后掏出一枚硬币:“字”为南,背为北。在无望中,他决定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赌自己的命运。他将硬币高高抛起又连忙接住:‘字’朝上。
他沿着钱币指示的方向前行,刚走出二里多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发生了:两具腐烂了的男尸横在脚前!尸体旁边,撂着两只椴树皮背筐,还有几样铲子、骨扦之类的工具,一看就是因迷路饥馁而死的采参人。这个不祥之兆让他犹豫了片刻,但他不敢改变方向,就忍受着恐惧与令人窒息的气味,跨过尸体照直向前走去。
这天,他从早晨一直走到傍晚,终于走出了密林。
2000年秋天,周繇到长白山北坡拍摄珍稀植物短果杜鹃时,还曾与黑熊遭遇,一大两小共3只,距离仅仅十几米。逃跑已来不及了,惟一的办法就是不示弱,他定定站在那里与熊较量着眼神。在周繇坚定目光的逼视下,那头母熊带着小熊转身退走。
如果说这些遇险,是有惊无险的话,那么遭遇车祸,就是有惊有险的了。
200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周繇骑自行车去海拔1000米处的长白山气象站,采集绿尾大蚕蛾标本。上山途中,他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因醉酒摔伤在山路上。周繇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才把伤者弄到气象站抢救,下山时已是午夜时分。半路上,他碰到一辆下山的大卡车,就搭了个便车下山。没想到的是,这个司机也是酒后驾驶,当经过一个急转弯时,卡车翻滚着冲到山坡下边,站在后车箱的周繇被远远地甩了出去。在这次车祸中,周繇全身受了17处伤。
在将近30年的进山考察中,周繇迷路10数次,遭遇车祸6次,每年从4月中旬到9月末,他的身上一直都带着伤,因车祸受伤,爬树拍摄时摔伤,从悬崖上滑堕的事故也不鲜见。但他从不气馁。
我起步晚,再不拼命就来不及了
1993年10月初,周繇带着1500多件植物标本、500多枚五彩缤纷的蝴蝶标本,还有吉林省及白山市有关部门颁发的十几项奖励证书,来到了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
由于资历不够,刚来时,周繇被安排到微生物教研室当保管员,具体工作是往黑板上写试验题目、给学生配药品、刷试管、抹桌子、管仪器等杂活,除此之外,系里还有一个四亩地的植物园,挖土、拔草、浇水之类的活也都归他干。系里人就干脆叫他“打杂的”、“薅草的”。但他不气馁,他像学生一样地听各系老师讲课,到过刊室查阅各大学的校刊,他暗自努力,扎扎实实地提高着自己。
周繇用了12年时间,靠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把自己从一个“薅草的打杂的”,提升到一位植物学家,他被破格评为通化师院生物系教授,他在国家各类核心期刊上,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各种论文46篇,总计75万余字。
周繇的职业是教授,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搞科研是“副业”,不但自费,野外考察也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我们不妨截取一个普通的周末,来看他是如何紧张地安排时间的。星期五上完课以后,他乘坐晚10点20分的火车,于次日凌晨3点15分到达长白山西坡的松江河车站。下车后,花5元钱找一家小旅店休息1个半小时。早5点,再乘车到长白山西门,花175元买票进山,到天池西坡2500处的梯云峰拍摄天池,然后步行30里经过老虎背,下到海拔1500的梯子河景区,再乘车到锦江大峡谷,步行10里下到南锦江和北锦江的交汇处。拍完片后,乘约定的出租车回到松江河火车站,在车站附近找一家小旅店住下。次日凌晨3点15分,乘火车到二道白河,再开始新一天的考察拍摄。午夜,乘返回通化的火车,次日上午8点到通化,赶回学院上周一的课……
一到野外,周繇整个人就变得亢奋起来,相机的闪光灯频闪,快门
“嚓嚓嚓”地不停揿动。他宁可不带饭不喝水,也要背10多斤重的摄影包。他不但要拍出植物的最美形态,还要拍出最好质量的照片。为了拍摄冰凌花正在雪地绽放的美丽瞬间,他等待了数年;为了拍摄圆叶茅膏菜用叶子吃虫子的情景,他整整苦寻找了10年!
有人问他:“周教授,你这样拼命地干,不累吗?”
他答:“我是代表着许多人的希望而来的。就像参加一万米长跑,我跟别人比起跑就晚了10年,但是还要跑,还要跑第一。所以就必须拼命,不然就没有机会了。”
周繇每年平均进山160天,30年就是4千8百天,步行总里程达15万公里,拍摄有价值的植物图片60000余幅,建立了我国目前长白山区最大的植物图像库。有40幅图片被《植物分类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食用菌》、《生物多样性》、《生物学教学》及《昆虫学报》等著名学术刊物用作封面,还有4幅图片被《国家地理杂志》所采用。
周繇的拼命不仅在长白密林里,也包括在家里。整理数万幅图片,撰写上千万字的稿件,几乎占去了周繇所有的业余时间,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他的生活中没有休息和娱乐,连每年的除夕之夜,他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他也因此而疏淡了亲情和友情,妻子做乳腺癌手术,他无暇护理;母亲骨折瘫痪在床,周繇在母亲的病榻前站了5分钟,对着母亲深深一躬,含泪说:“妈,儿子对不住你了,我还得上山,等拍完了照片再回来看你。”
从1982年他承诺“我写!”开始,至2006年4月份,历时24年,一部拥有1248张精美图片、总计100万字的《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终于编撰完成。周繇带着这部书稿来到北京,请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主审并作序。陈俊愉院士当时已经88岁高龄,并且参与着许多重大的国际科研项目。但当他接到这部沉甸甸的手稿后,激动地对周繇说:“我不管你是谁,你是中国人,你抢在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人之前出了这本书,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陈俊愉院士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书稿进行了详尽的审阅,提出了60多条修改意见,并为之作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研究员见到书稿后,也十分兴奋。洪老在序言中说:“此书的出版,对开发利用和系统保护长白山区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及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吉林省‘生态省’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方智远研究员在给此书撰写书评时,这样写道:‘此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他个人和单位的光荣,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的面世,给周繇带来了巨大声誉。但他没停下前进的脚步,没陶醉在赞赏声中,而是立即投入《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荣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出版基金最高10万元的资助)的撰写。这部书长达180万字,收录长白山有经济价值的植物184科、638属、1299种,附彩色图片2784幅。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周繇仅仅用三年就撰写完毕,可见他是如何地拼命了。
书成之后,中国科学院王文禾院士,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分别为该书作序。
王文采院士在序中说:“我有幸作为第一读者拜读了这部巨著,获得大量新知识,感到十分高兴……我相信,本书在出版发行后,定会对长白山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曾获“2007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吴钲镒院士见到此书后,立即给出了“此书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区域性植物志,有助于推动我国区域性植物资源志书的编写工作”的评价!
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在序中说:“周繇教授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旺盛的斗志、顽强的毅力、超凡的胆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率先提出了‘长白山植物资源学’的概念;这是我国植物工作者的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中国地方植物资源研究史上的又一大亮点,长白山区野生植物研究的又一次巨大的飞跃。他对本区乃至整个北温带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无疑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加快吉林省东南部的‘北方中草药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及吉林省申报‘长白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编辑《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过程中,中国林业出版社资深副编审徐平对周繇说:“这部书的出版是一个奇迹!按照以往的规律,当这部书出版的时候,作者是不应该活在人世间的,因为拍摄照片太辛苦了!野外工作太危险了!撰写书稿太劳累了!今天,您能活下来,亲眼看到自己的大作出版,难道这不就是一个奇迹吗!您在野外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应该把这些内容写在书里,为后人留下一些研究您的线索。”
《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于2010年1月出版后,迅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家图书馆收藏。在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指定复习教材中,把它列为“2010年省内6件重大事件中的第二件”。
拍摄难,写书难,出版更难
工作是辛苦的,成果是丰硕的。经过将近30年的努力,周繇迄今为止,已经撰写完毕6部科学著作,总字数上千万字,用图上万张,六部书如果都出版,总重量将达二十公斤,真可谓沉甸甸的。除了已经出版的《中国长白上蝶类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三部著作之外,《中国长白山食用植物彩色图志》(荣获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出版基金最高10万元的资助)将于2011年5月出版。
但是,如此巨大的付出,为长白山植物学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贡献如此之大,却并未给周繇带来财富。周繇的野外考察绝大多数都是自费的,光进长白山拍摄的门票钱,就花了上万元,他的工资和奖金,基本都花在了野外考察上。周繇出版著作大多数也是自费的,尽管有国家自然出版基金的部分资助,及通化师院出版基金的少量资助,但远远不够。每一部著作撰写完毕,都需要他千方百计四处化缘,筹措出版资金,这使他在经济上经常面临困窘局面。
现在,周繇手头还有两部已经完成的著作(已经做好了样书),一部是《中国长白山药用植物原色图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研究员主审,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研究员作序。全书300万字,图片5000张,预定2012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但是50万元的出版费用尚无着落。另部《中国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彩色图志》:由中国国家地理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研究员主审,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有绪研究员作序。全书150万字,图片2500张,预定2013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费用25万元尚无着落。
周繇是位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不满足当一名地方学者,他对未来的规划是:面向东北,走向中国。他今年刚好知天命之年,由于过度劳累,健康状况早于透支,但他还要在60岁之前,写完400万字的《东北经济植物彩色图志》;75岁之前,写完2000万字的《中国经济植物彩色图志》。
他的规划是宏伟的,我们也期待有关部门、社会上有识之士,能更多的关注、支持这位默默奉献的植物学家,让这些著作能够抢在韩国、日本、美国、朝鲜及俄罗斯等国之前付梓印刷,让他能对我国的植物学研究做出更大的奉献。
周繇荣誉概况
1992年荣获“吉林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光荣称号。
1993年荣获“吉林省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2000年荣获“第四届通化市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2002年荣获“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光荣称号。
2005年荣获“全省爱鸟护鸟模范”光荣称号。
2006年荣获“吉林省禁猎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2008年荣获“第六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光荣称号。
2008年荣获“通化市首届十大道德模范”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张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