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流淌的歌
周曼丽
2010年5月24日,广州的天气已经有些燥热,但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里,那热烈欢快的气氛却让人们忘记了天气的不适,大家似乎都在热切地期待着什么。因为今晚在这里将要举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晚会,在颁奖晚会上,将要揭晓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和个人。“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在这次全国“群星奖”的角逐中,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湖北省音协副主席、作曲家、湖北省少儿艺术团团长周曼丽一人揽获5项大奖。由她作曲的《古琴台》、《月照黄鹤楼》、《心中的伞》、合唱版《我哥回》获全国“群星奖”最高奖,个人获得全国“群文之星”奖。站在领奖台上,手捧奖杯和鲜花,周曼丽高兴之余 更显稳沉、淡定……
周曼丽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的二胡拉得很好,母亲喜欢唱京剧,歌也唱得很好。像很多那个时代的母亲一样,她出生之后,母亲给她起名字时,从英雄“赵一曼”和“向秀丽”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了“曼丽”这个名字,寄托着母亲对她的殷切期望。现在看来,这个原本充满革命气息的名字反倒有一种罗曼蒂克的别致韵味。
也许是继承了父母亲的音乐才能,周曼丽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她的乐感、音准特别好。在她小的时候,武汉人过夏天就是傍晚的时候在街上摆出长长的竹床阵,父亲拉二胡,母亲唱歌, 3岁的她站在竹床上面唱歌、跳舞,周围乘凉的人就会围拢来,给她们鼓掌叫好。每天只要他们一家出来,必定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在这样的快乐氛围中,周曼丽慢慢长大了。10岁时,在妈妈的病床前学会了识简谱。13岁时,她家买了一部扬琴,她和哥哥妹妹每天都在家里练,而且很自觉,根本不用父母督促,这都源于她对音乐的那份挚爱。16岁时,周曼丽开始师从杨金岚(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田素玲(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叶康玲( 湖北省二师声乐老师)学习声乐,后来考入武汉市江汉大学艺术系 主修音乐专业,毕业后又 进入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班,主修声乐、作曲、指挥,随彭志敏、陈国权等教授学习音乐理论。 7年的科班学习,使她具备了丰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为她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于词曲创作来说,仅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创作素材的积累、捕捉和准备也必不可少。艺术来源于生活,周曼丽的处女作《泥蒿菜》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她和家里的阿姨一起去菜市场买菜,阿姨看到菜市场里面有卖泥蒿菜的,就说起自己的家乡也有泥蒿菜,如果挑来卖的话,也可以卖不少钱。不经意的几句话,突然点燃了周曼丽灵感的火花,她回到家,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她的处女作《泥蒿菜》(作词)。这首极具湖北江汉平原味道的民歌一举荣获1992年 中国民族声乐比赛文化部作品金奖,并入选全国音乐院校教材,编入中国民歌精品集。
从此,周曼丽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创作了多首风格多样的歌曲,并连获大奖。1994年,创作的作词歌曲《少年的星空》获全国第五届群星奖优秀奖。 1997年,作词作曲《远方的大雁》获中国广播电视新作银奖,湖北省一等奖。1999年, 作词作曲《做个快乐的小孩》获2001年文化部“蒲公英”大赛银奖,湖北省金奖。2000年创作的 作词歌曲《走进春天里》获全国少儿歌曲大奖赛婉约作家金奖,并收入专辑。作曲的舞蹈《逃》获2001年湖北省楚天群星奖铜奖。作曲的歌曲《新喇叭调》获2002年湖北省楚天群星奖银奖,省广播电视厅新作一等奖。作曲歌曲《喊巴山,喊清江》获2004年湖北省楚天群星奖金奖,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 2008年、2010年连续获奥地利国际合唱赛金奖。作曲歌曲《肩扛江山朝前走》获全国廉政之歌大赛三等奖,湖北省金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土家族儿童歌曲《喊巴山,喊清江》这首歌的创作。当时有一个名叫童晓霞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她是个农民的孩子,家在随州,因为从小喜欢音乐,而且多才多艺,就跟着周曼丽学习唱歌。周曼丽发现她的音乐天赋非常好,而且嗓音宽厚、宏亮,对音乐的领悟力很强,就想为她量身定做一首适合她唱的歌,《喊巴山,喊清江》就应运而生了。这首歌由湖北著名词作家雷子明作词, 歌词有内涵,歌曲的旋律采取了湖北宜昌地区非常有特色有代表的“减三和弦 ”,节奏明快,极富动感,唱起来朗朗上口。听了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湖北那神秘而美丽的土家山寨。而为了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周曼丽 每年都要在荆楚大地的山水间畅游几次,山水清音让她情不自禁唱出《喊巴山,喊清江》。
那时的周曼丽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女人,不知忧愁为何物,在她作品中大多反映出热烈、欢快的儿童歌曲,作品的色彩也是明亮绚丽的。
如果生活可以这样一帆风顺地过下去,周曼丽的幸福日子也就会像小溪流一样波澜不惊地流淌下去。也许是造化弄人,2004年,周曼丽的丈夫突然在家中晕倒,住进了医院,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周曼丽始料未及,她不敢相信身体一向健康的丈夫怎么会突然变成了这样。看着十几天昏迷不醒的丈夫,周曼丽欲哭无泪。为了自己这个家的完整,为了不让儿子失去爸爸,周曼丽选择了坚强面对。虽然医生和其他家人都认为她的丈夫康复无望,劝她放弃治疗,但她觉得,即使有一万分之一的希望,她也会尽全力治疗。在她的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再加上她的悉心照顾,丈夫终于逃离了死神的魔掌,苏醒了过来。看到丈夫已经恢复意识,周曼丽感到万分庆幸,虽然丈夫成了偏瘫病人,但他的生命已经保住了,自己的家还是完整的。
家里有一个偏瘫病人,还有一个马上要参加中考的儿子,周曼丽肩上的担子突然变得很沉重,但天性积极乐观的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切。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对 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是啊,草木不经霜雪,则生命不固,人生不经苦难,则生活不会精彩。面对苦难,她要做生活的强者,做事业的强者。
经历了苦难和生活的磨砺,反而让周曼丽变得成熟了许多,对人生、对生命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对生活也多了一份感恩之心。表现在音乐创作上,就是作品的题材更加宽泛,风格也趋向多样化。再加上经常到乡野去采风,吸收了许多民间音乐的优秀音乐元素,对创作技巧的运用也更加纯熟。
一次周曼丽前往鄂西山区进行实地采风,屈原故里秭归县流传着许多有关屈原的美丽传说,其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触动了她的心灵,后来成为她创作歌曲《我哥回》的灵感之源。
传说中,屈原投身汩罗江后,远在故乡秭归的妹妹,思哥心痛,恸哭不已,天长日久竟然化作了一只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啼血的子规鸟,永久地在峡江上飞翔,凄惨的声音在峡江上久久回荡:“我哥回哟!我哥回哟!”要让哥哥魂归故里。
为了写出那种凄美哀伤的感觉,周曼丽熟读屈原的《天问》、《离骚》等作品,楚辞中那种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感深深打动了她,周曼丽说:“我不是历史学家,不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历史,但我必须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屈原。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出赋予真情实感的作品,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 “相对于博大的自然和悠远的历史长河而言,生命虽然渺小却无比热情和浪漫,所以,我要用一种美丽而沉郁的情感,来表现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只小鸟,在峡江上飞,嘶哑的嗓子好伤悲……”当青年歌唱家梁译元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14届“群星奖”决赛现场唱起这首歌时,那凄美婉转的歌声,让所有听到的人都为之神伤。《音乐周报》中一篇题为《全国第14届‘群星奖’音乐决赛观察》的文章认为“参赛的女声独唱《我哥回》,曲调忧伤动人,既有宜昌附近的传统音乐元素,也结合现代音乐旋律特点,有较高的艺术内涵。女高音梁译元音色华丽优美,音乐把握到位,在花腔唱段部分声音干净轻松,展示了较高的演唱技巧,深深折服了评委和观众。”而且 “其艺术表现专业化”,因此,这首歌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14届“群星奖”43个参赛作品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群星奖大奖。而且唱到了全国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央视3台的决赛现场。
周曼丽同时还尝试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作曲风格,如那首动感十足的《动起来》 ,“动起来,动起来,浩浩长江随我摇摆……”这首歌 是周曼丽专为武汉市全民健身而作,里面有和声伴唱、Rap说唱,还添加了武汉童谣,一听曲调,眼前就能浮现武汉人的健身热潮。 谈起这首歌,周曼丽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乐天派的个性展露无遗。
武汉是白云黄鹤的故乡,古琴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流传千年,湖北著名词作家黄念清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歌词《古琴台》,歌词写道:寂寥古琴台,梅花独自开,斜阳残照晚风里,我静静走来。岁月如沧海,往事落尘埃,高山流水遇知音,佳话传千载。弦已断,音犹在,天未老,情可哀,大江滔滔东流去,鹤舞月徘徊。当周曼丽拿到这首歌的歌词时,脑中立刻浮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琴台、明月、白鹤、梅花、江水、斜阳,古人、今人,那空灵、悠远的意境,带着些许淡淡的忧伤,一下子打动了她的心,让她爱不释手,萌发了创作的冲动。很快,谱曲完成,一首唯美的《古琴台》经过“三C组合”的演唱,更是大放异彩。这首歌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一经上演,便艳惊四座,得到了众多评委的一致赞赏和高度评价,词美、曲美、唱也美,一举夺得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最高奖。
迄今为止,周曼丽共创作音乐作品二百多件,获国家级奖项26个。除了获奖之外,《泥蒿菜》被编入《中国民歌精典集》并做声乐教材,作词作曲《远方的大雁》被编入《永远的辉煌》合唱集,音乐作品《喊巴山,喊清江》、《走进春天》被《香港少儿歌曲精选》收集,翻译的美国歌曲《友谊》被编入陈国权著《群众合唱歌曲集》中。
周曼丽除了在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之外,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由她撰写的论文《论我国南方汉族传统民歌的区域划分》、《论声乐演唱中的表演状态》等分别在《文艺指导》、《群众文化》上发表。
此外,她还是一个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并乐于为他们指点迷津,作他们音乐上的引路人。如前面写到的童晓霞,一首《喊巴山,喊清江》让她脱颖而出之后,现在已是小有名气的歌手。还有中国最年轻的女指挥家王燕,在她 3岁的时候,周曼丽就发现了她超常的音乐天赋,便对她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王燕6 岁开始学钢琴,周曼丽经常对她进行指导,最后她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她的学生易文奔现已是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大三学生,王雪峰、金曼等均考上武汉音乐学院,不胜枚举。
作为群艺馆的业务干部,周曼丽的本职工作还是抓活动、辅导和培训等,在这些方面,她同样也是成绩斐然。从1987年开始,她就策划、举办了“中国名曲欣赏音乐会”3期;创办武昌区“黄鹤合唱团”,承担了许多演出任务;从2002年开始,策划、举办湖北省“金蕾奖”少儿声乐大赛五届,在全省影响广泛。从2009年开始,这个活动改为湖北省青少年声乐、舞蹈大赛,至今已举办了两届。2008年,策划举办湖北省高级音乐培训班,邀请国家一流词、曲作家徐沛东、宋小明等来汉授课,而且本人也进入了专家行列授课,在培训学员中反响强烈。
面对这些骄人的成绩,周曼丽处之泰然,她觉得那些都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她也不会停下音乐创作的脚步。有很多人这样评论,“听她的音乐,总让我怦然心动”(沈虹光);“像周曼丽这样既有天赋,又有技术的人不多”(王原平说) 。她说,我将更加发挥女作曲家感觉敏锐、感情细腻的优势,努力创作出更多像《我哥回》、《古琴台》这样优美动人的音乐作品。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