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本周人物

心系教育 毕生奉献

发布时间:2012-03-16
【字体:

 

alt
李佳

   [人物档案]

  1989年毕业于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西南科技大学 ),毕业后分配在国营涪江机器厂(现四川九州集团 )从事销售及电子应用等技术工作。两年后,李佳停薪留职去澳门打拼自己的事业,于19939月回到绵阳,开办了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销售及客运的民营企业一一绵阳市广川发展有限公司, 2002年起,任绵阳市电子教育学校校长,同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现任四川民进第二届经济界联谊会副会长。

走进绵阳市电子教育学校,学生们正在上课,实验室里气氛热烈。

这一切都源于一群乐于奉献、善于开启心灵之窗的职教园丁们,更得益于他们的领头人一一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四川民进第二届经济界联谊会副会长、绵阳市光彩之星绵阳市优秀校长、区政协常委、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绵 阳市电子教育学校校长李佳。

  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李佳出生在重庆,很小就随父母迁至绵阳。出身于教育世家的李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书香熏陶,在绵阳中学读高中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大学考入四川建材学院,就读工业自动化专业本科。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尽情地吸收养分,不断地充实自己,为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由于工作性质,李佳长期与个体工商户接触,这段工作经历也让他滋生了去澳门打拼的念头。1992 年,李佳申请停薪留职,仅带了1000元钱,怀揣梦想,踏上了自己的寻梦之旅。次年,他回到绵阳,用自己的积蓄和经验办起了公司。在经历了事业上的几番波折之后,李佳深刻认识到了教育与知识的重要性,这就犹如 "基本口粮",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努力,李佳于1993年考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就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领导与管理, 1996年毕业,同时获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李佳感受到了知识给他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人生成就,但是他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杰出的教学管理人才

1999年以后,由于职教大气候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致使绵阳市电子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下滑,年新生招生数量由 1997年顶峰的近800人下滑至 2003年的70人左右,当时的学校可谓是百废待兴,李佳临危受命,接手管理,并开始带领学校走出低谷,并走向另个高峰。

李佳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经过不懈努力, 2005年学校年新生招生量即上升至600余人, 2009年新生招生人数为3000余人, 2007年时学校还获准开办西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班。

李佳在严格管理教育的同时,也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十九年的办学,形成了 "管理严、质量高、就业好"的鲜明特色,所培养的三万余名毕业生已全部安置就业,其中佼佼者不胜枚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极大贡献。这些年的办学历程,让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赢得了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竞相报道学校的办学业绩。

热心社会服务的民进一员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李佳同时还深刻领会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的时代哲理,一直将回报社会,回馈人民视为己任,在国家未投入一分钱,学校以学养学的办学条件下,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在关爱青少年成长、捐资助学上奏出自己的最强音。

李佳自担任校长以来,对本校学生中部分贫困家庭子女减免学费100万余元;对社会下岗职工免费培训,并根据志愿全部安置就业计 2600人次;向贫困地区学校捐赠教学器材、向贫困优生捐资助学累计金额达120 万元;向遭受洪灾、非典、雪灾、地震等灾区累计捐款20余万元。其中李佳于 2006年秋, 5万元全额资助家境贫寒的绵阳市高考理科状元刘刚圆梦清华。李佳也因此,以其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先后获 "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绵阳市优秀校长"" 绵阳市光彩之星""绵阳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等多项荣誉称号。

身为绵阳市电子教育学校校长,李佳认为,改变学生命运,绵阳市电子教育学校应当不遗余力。学校是高新技术人才及现代知识产业工人的摇篮,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希望。针对 "为升学、求学无门的学生给予再次教育和就业的机会"的难题,李佳的 "学校造就移民"策略显得尤为实用有效,瞄准就业市场,通过 "订单式"教育模式获得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走出去,请进来,寻求更高、更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实施移民策略,把学生从农村移到城市、从西部移到东部、从贫困移向富有。

作为绵阳市电子教育学校的领头人,李佳引领着全校教职员工及众多莘莘学子,正以坚实有力的步伐奋力向另一高峰进发,奋进的道路上,他们将永不满足、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赵天雪)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