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官员,学者风范
走进西安博物院北门,在西侧一间低矮的平房里,我们见到了西安博物院院长向德。
1953年出生的向德,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分配到西安市文物局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至今已近三十年了,曾主编出版了《西安大遗址保护》、《西安博物院》等专著。因为其杰出贡献,时代赋予了他众多的头衔:西安博物院院长、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民进中央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民进陕西省委副主委、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民进西安市委员会主委。
向德更喜欢人们称他为学者,因为,市政协、文物局都有他的办公室,但他宁愿呆在博物院一间60年代建造的破旧平房里面办公——大家都笑谈:这才和搞文物的身份搭调。
多重角色,几乎使向德每天都要在文物科研、博物院管理和社会工作之间游弋奔波。角色复杂易让人陷入浮躁和功利,但向德却从多角色中历练出出一种温润的纯粹、一种高尚的清澈、一种学者的儒雅。“胸有诗书气自华”,在向德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向副局长
向德长期分管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为西安大遗址保护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是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开拓者。
大型古代遗址是指那些意义重大,面积巨大的那些古代城址、宫殿遗址。西安作为13个王朝建都的城市,大遗址较多,著名的有四大遗址之称的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保护这些大遗址一直是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由于其占地面积巨大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矛盾,也是一个难点。向德从九十年代中期就主持实施了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展示项目。受到了当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专家和代表们的好评,也对今后的大遗址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以后主持的汉长安城遗址内的桂宫、凌室等遗址的保护展示项目也开了大遗址内的考古遗址实施保护并展示的先河。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及随后的环境整治与博物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国合作的一项文化合作项目,也是该基金首次用于中国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方案是由中日双方顶级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多次研讨所确定的。向德从头至尾参与并主持了这两个项目。项目的完成受到了教科文组织及中日双方专家高度评价,也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一个成功的重要作品,为以后的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遍布西安的各个遗址上,在文物普查的乡间田野,一年四季奔波在凋零的辉煌中,学者向德有时候很难和小心翼翼挖掘土方的当地农民区分开来。也许,唯一的区别在于对遗址残存流露出的内行才会有的兴奋目光。正是在这些踏实、繁杂的感性研究和亲自参与,他组织编制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已经陕西省政府公布执行,《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杜陵保护规划》等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批。
眼下,汉长安城内的未央宫遗址、大明宫遗址都进入了我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向德因分管这些遗址的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又以新的热情继续奔波在“申遗”的道路上。
西安博物院当年是省、市重点项目,在向德领导下,从策划、设计到建设施工,经过几年的努力,2007年5月18日年隆重开馆,从而结束了西安没有市级综合博物馆的历史。
西安博物院占地245亩,集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小雁塔、荐福寺、博物馆和公园为一体,这是国内其他博物馆少有的,博物馆事业之外又多了一项古建筑的保护的重任。博物院由于特殊原因成立之初是由苗圃、文管所等四家单位组合而成,占地面积大、管理内容多,但是专业人才少、文物保护技术力量弱。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开馆至今的五年多时间里,集内行、学者、院长于一身的向德,团结带领一班人兢兢业业、努力学习、不懈努力,不论在陈列展览、社会服务还是藏品管理、社会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短短五年,西安博物院先后获得了: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在撰写此文之际,又传来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的喜讯。
雁塔晨钟曾经是长安城黎明的象征,如今,悠扬的钟声被多姿多彩的“夜宴·小雁塔”、雁塔祈福、荐福大庙会等文化主题活动所放大,社会功能日益显现。每年一度荐福大庙会被媒体誉为西安最具文化底蕴的庙会,已充分融入市民生活,成为西安博物院文化活动推陈出新探索的成功范例。
几年来,组织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大遗址高峰论坛中的《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2011西安世园会的《陕西国宝文物精品展》、《金辉玉德》、《西风东渐》、《龙腾荐福》等30余次国内外展。移动博物馆走进院校、社区、农村等活动,生动地宣传了文物保护知识。尤其是面向年轻一代,他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了生动的博物课堂。博物院抓住“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科技之春宣传月”等契机,举办科普展览、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端午节“我们的节日”这些主题文化活动,深受青少年欢迎。
2010年,西安博物院正式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入了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行列。向德以学者的智慧,面对博物院既有博物馆又有小雁塔这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特点,采取免费不免票、周二闭馆、小雁塔收费登塔、对市民开放晨练等一系列措施,为免费开放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针对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将市民晨练时间延长到早九点、团体参观从一人一票调整为一团一票等,最大限度为游客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领票和参观通道,得到了市民、游客的好评。在博物馆公益性和重点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破解了这个矛盾的关键点。
作为学者,西安博物院在接待许多外国元首和贵宾,以及贾庆林、刘延东、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时,向德既是官员,更像是专家,从历史文化的深层面解读古城3000年往事,展示了学者的风采。
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贯穿着向德生命的主线,他关注社会的发展,反映群众的心声。肩挑着市政协副主席的担子,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除认真完成每年各项视察任务,认真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外,以专家学者的背景和民进西安市委主委身份,提出的《关于抢救小雁塔规划用地保护历史文物的建议案》、《关于建立和完善古城文化标识,彰显西安城市特色的建议》、《关于加大世园会宣传力度》、《关于建设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提案调研等参政议政重头戏,都是亲自参与全过程,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怎样当好民进西安市委主委班子的班长,带领西安市民进的近1600多名会员和中共市委保持一致,“同心同向”为建设和谐西安做贡献是他学者身份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向德坚持民进老一辈与中共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始终把西安民进的自身建设和领导班子廉政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率领西安民进会员,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确保会务工作迈上了一个个新台阶。2010年,民进西安市委会获得“全国先进地方组织”称号。2011年市委会机关又被民进中央授予优秀机关称号。
向德始终不忘自己的民进会员和学者身份,一心扑在文物保护和参政议政上,不知疲倦地耕耘和奉献着。他所取得的成就、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给人永远都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无论和谁在一起,他总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周围每个人都感到轻松愉快,如沐春风。
向德既是文物学术上的老师,更是民进青年会员和机关干部精神上的导师。“你们大多是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敬业,把基本的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和风范。”他常诚恳地教导身边的同事、会员,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不要怕“吃亏”,不管外界因素如何变化,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好。只有忘记“小我”,才可能在学术上、在工作上做出成绩。
如今,向德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耕耘、奉献。他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即使如此,只要在西安,他每周都要到会机关走走。他说,虽然是兼职主委,但既然兼了就要兼顾,就要履行职责。周围的人常常惊讶于他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生命层次,而他只是淡淡一笑。精神上的收获使他在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之外,也在寻求人生的超越,“我们面对的社会飞速发展,生活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精神上我们应该保留一些理想主义的东西,保持一份人文主义情怀,而不是过于现实和功利。”
这就是向德,一位举手投足之间透着学者风范的官员:博学勤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于事业,执着不懈;于名利,淡然若水。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