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本周人物

“草帽教授”张振涛:贫困县起步的产业化 做成了国内顶尖

发布时间:2018-02-11
【字体:

张振涛

  人物介绍:

  张振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机学会能源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基层委员会民进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在于热力过程节能技术,包括农产品的热泵烘干与保鲜技术、中药水提液、果汁等液体物料的MVR热泵蒸发浓缩技术、高盐废水等物料的热泵脱盐技术、二氧化碳制冷与热泵技术。

  2011年至今主持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课题40多项;所研究技术产业化公司4家,其中热泵干燥公司已经登陆新三版。热泵干燥技术2015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3等奖1项,排名第一;河南省烟草局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二(这是该奖项设置里第一次出现特等奖)。

  江苏、北京、新疆……

  张振涛的一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皮肤黝黑,是长期日晒养成的健康颜色。一年一半以上的时间,他都奔走在各大工厂和田间,为热泵技术的产业化做实地调研和反复实验。在沟通上,张振涛笑容可掬并且十分健谈,他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产业化的问题,任谁也无法想象,面前这位衣着朴素的科研工作者曾经是一名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

  举步维艰的产业化

  在来中科院做博士后之前,张振涛是海信日立的创始人之一,是美的中央空调北方地区的销售总监。回归学术,从百万年薪的高管到月入几千的科研人员,张振涛坦然地说,这是他人生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公司做久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反而越来越清晰;如果要做自己有兴趣想探索的事情,就要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转型。”在这位曾经的企业高管看来,做科研人员,不过换一个地方中流击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挣了钱,但过得舒心。

  十年的商海浮沉,张振涛对企业的需求和套路了如指掌,“他们跟我们谈判,每一步怎么算计,我都非常清楚。”同样,在意识到被企业“阴了一手”时,他能忍一时之气,看得更长远。

  热泵技术由于设备贵,缺少政策支持,产业化道路的第一步迈得十分艰辛。也因为热泵干燥是理化所新研究方向,张振涛他们只能从最穷的县烟草局开始。

  河南省嵩县,是张振涛产业化的起点,这个地处伏牛山北麓深处的小县城科研力量薄弱,小地方烟草局没多少资金,每年还要有科研任务。有一年,烟草局的领导找到科学院,想让科学院帮忙做科研项目。张振涛敏锐地看到了产业化的机会,连夜写了热泵干燥的项目规划。这可是连省烟草局都没做过的事,就算有中科院支撑,一个穷县的烟草局能干成?省局科研处领导心里打着鼓,答应先给15万,“这15万,我连一台装备都很难建起来。”但打退堂鼓吗?张振涛心里盘算,如果就此退出,只怕之后什么都没了。他咬了牙,赌了一把。“刚开始,我们连差旅费都不够。”后来,国家贫困县科技局又立了项目,给了10万。

  产业化之初,步履维艰。

  最后证明,张振涛“赌”对了。第一年他们研制出了一台热泵烤烟房,第二年烟草局发现效果不错,不但加了经费,还给他们找了一个企业投资。财大气粗的企业,一口气投了两百万,做了20台热泵烤烟设备。但在技术授权和股份上,张振涛的团队又遇到了问题,口头答应给技术授权费用和给科学院的股份,到最后成了空口白话——企业耍赖了。县长和烟草局的领导都劝张振涛,不做了。一向眼光长远的张振涛思忖片刻仍然坚持,“我需要一个技术的规模化验证。”他说,“一个技术的发展是需要过程的,需要企业投资,把规模化建立起来。”一旦终止,两败俱伤,功亏一篑。

  张振涛给国家烟草局凌成兴局长汇报热泵烤烟工作现场

  让张振涛和省、县领导们没想到的是,在做成果鉴定时,企业又“阴”了一把,他们想越过中科院,把他们放在成果鉴定人的第一位。烟草局领导坚持,必须把理化所排在第一,这才免了一场争端。最后,规模化的设备规整地码在烘烤工厂,烤出金黄色的烟叶,成为当时国内热泵烘干技术的翘楚,张振涛的团队就这样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


  田间地头的草帽教授

  在张振涛的办公室,常年放着一顶草帽,那是他每回实地调研时必随身携带的装备。为了了解水稻的长势、果蔬采摘时的含水率以及果蔬的运输以确定粮食烘干的技术,张振涛和学生们常需要到稻田里做实地调研,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拿新疆的白葡萄干、乌金枣的烘干为例,前者烘干过程中温度、湿度未控制好极易变色,而乌金枣需要在烘干过程中用特殊的工艺使产品颜色由红变黑。这两种烘干技术在烘干工艺上要求极高。以烤烟来说,上部中部和下部的烤法也不一样,每一次产业化,都需要十分详细深入的考察。

  由于需要实时实地了解各种物料的烘干条件,张振涛团队的实验工作,一般都在村庄郊区展开。课题组博士生吕君,就曾在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的郊区山脚下一边调试烘干设备一边做研究。由于实验室旁边就是一条河,一旦下了雨就回不了村,两个烘烤季节,每日泡面为伴,作为导师的张振涛也常要在那样的环境下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为解决高寒地区粮食烘干的燃煤替代问题,东北的黑土地上,零下30度的牡丹江边,在林海雪原里先辈们抗日剿匪的山脚下,张振涛的团队在那里建立起了日加工300吨的粮食热泵烘干塔,其中热泵烘干中试和产业化放大历时3年。80度下烘干出的粮食干干净净;蓝天白云下没有废气排放的热泵烘干塔烘出的玉米变色少,无糊粮,容重大,等级高,“除了理化所,这个技术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个团队能够做到。”

  多次的产业化经验和企业经历,张振涛十分明白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双方的弱点,因此在搭建团队时,他很注重团队成员的结构配置。“我们这个团队不能只要博士,都是博士的团队缺少差异化互补优势。”因此,招募时,张振涛专门找了一名工程师,为了提高团队的工程能力,他还专门从化工大学招了自动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的前沿需要博士生们,但同时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还需要另外的人来。”有了口碑,张振涛在与企业谈合作时有更多底气,“提前谈好时间节点,把所有风险都共同分析规避好,之后就顺利推进。”与企业沟通,他一直都很顺利,“因为买我们技术的合作伙伴都挣到了钱。”

  张振涛的热泵技术能用在烟草、粮食、药材等的干燥、污泥干化和废水处理以及工艺蒸发、制药的浓缩结晶上。如今,这几个方向都有了成熟的产业化项目,办公室里找他合作的机构越来越多,国庆期间,张振涛正在休假,一家企业找上了他,做废水处理系统,还在休假的他马不停蹄就赶过去。

  现在,张振涛越来越忙不过来了,每周找他合作的企业就有两三家。产业化道路,他走得愈发熟门熟路。

  论文写在大地上

  尽管张振涛所在的课题组如今从不缺千万级的合作项目,但他的团队还要做科技援疆的不少工作。和新疆农科院加工所合作时,他们努力从仅有的一点课题经费中抠出了两三万块钱,仅仅够两三次南疆短差,但张振涛团队还是坚持合作,一起申报课题、完成课题。前几年张振涛团队和吐鲁番设施农业示范园、煤炭研究所、农科院加工所、生物质能源所合作申报课题,为他们做技术支持。“该情怀就得有情怀。科技援疆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有些合作不能图钱。”

  15年元旦前夕,南疆暴力恐袭频发,农科院加工所所长亲自陪同张振涛团队实地考察,驱车上千公里,跑遍南疆喀什、和田的多个县区,夜宿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汉族人的维族村,昼起调研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在新疆的不少林果产区,都留下张振涛团队的足迹。他们在喀什、和田这些地方做枣、小白杏的烘干;在巴州、阿勒泰做黑枸杞的烘干。“西北地区作为林果最大的产区,科学院不去作支撑,谁去做?”

  说起如今国家鼓励的离岗创业政策,张振涛对自己的情况估量得清楚,在企业呆过多年,他清晰地知道企业经营过程中研究人员的优劣势。40岁回归科研,张振涛已经把挣钱放在第二位了,在他看来,做研究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不一定是做公司。目前,他们团队已经支持了从世界500强的日本松下到初创中小企业共十几家公司的热泵干燥和蒸发浓缩技术发展,既能够有精力做自己的事情,还能支撑着那些企业往前走,“我们团队所做的贡献比自己办公司还要大。”

  科研与产业化,张振涛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作为应用背景的热力过程节能研究的东西不但要有论文,更要真正对社会产生价值,实现科研成果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张振涛希望,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能够在热泵技术之外还有更新的成果,对社会发展做更多的支撑。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