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义才,一个从安徽桐城走出来的青年。自从1993年初开始创办雨润企业以来,他的企业由小到大,快速发展。至2002年,雨润年产值已达41.3亿元,销售额41亿元,利税5亿元。目前,雨润集团涉及食品、房地产、生物工程和高新技术四大产业,并拥有28家下属分公司,固定资产28亿元。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81—2001中国食品工业20大杰出企业家”荣誉称号。
2002年,对于祝义才来说,是收获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祝义才当选为南京市工商联合会会长,江苏省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全国十届人大代表……
一、艰苦创业,追求卓越
祝义才是一位平凡而又优秀的人,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眼光,经过长期的考察后,看准了水产品出口生意利润较高,就大着胆子做了起来。万事开头难,为了打开销路,他找到了一家对日贸易公司,在连吃了四次闭门羹后,终于拿到了第一张定货单。接着就是租三轮车、赊货,然后一车一车送货。他常常坐在满车的冰块上押车冻得腿都伸不直,其中的艰辛,不可言喻;15天后,他完成了第一笔生意,竟赚了10万元。从此,祝义才的信誉在水产市场传开,经过一年早出晚归的努力,白手起家,得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二、创新则生,守旧则亡
祝义才同志始终认为“创新则生,守旧则亡”。所以,他不断去寻找成功的最佳方法,开拓新的领域。
1990年底,祝义才决定放弃做得顺风顺水的产品贸易。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他的灵魂深处,始终不能将这份尽管能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水产品贸易视作真正的事业。做贸易,无法做出自己的品牌,再发展也只是个中介,实业才是事业,祝总决定创立新的项目,拥有新的市场。
整整4个月,祝义才独自开始了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20多个城市的考察,迈进近千家大小商店,走过无数的大街小巷,他发现,市场最大的需求莫过于人的吃穿用住行。基于“围绕人来找商机”的考虑,他又进一步发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超市正悄然兴起,而超市货柜上的小包装肉食品却品种少,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他发现这里面无疑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国内肉制品产业已有双汇、春都等几家知名企业;他没有跟随一哄而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引进了“西式低温肉食品”这一新概念,将白领、工薪阶层作为目标顾客。
兵贵神速,1991年3月,祝总回到安徽合肥,投资450万元迅速成立了华润肉食品加工厂,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投产仅用了15天时间,自行研制的低温火腿系列肉食品也迅速在当地打开局面。
由于多种原因,祝总于1993年携资300万元落户南京雨花台区。35天之后,南京雨润肉食品公司正式投产。迁址南京,一切变得顺利起来,南京市政府的礼遇让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了解和支持。
雨润发展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雨润人富了,不忘记对社会回报。
三、以雨润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用雨润文化激活下岗职工
在雨润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祝义才同志除了坚持科教兴企,坚持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自身建设外,还积极参与国企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雨润特色的发展强企之路。
雨润的特色,在于她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实现了四赢。祝义才同志常说,我们在进行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国家赢、社会赢、职工赢、企业赢”。雨润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创新、回报。“开放”、“创新”是雨润取得发展和成长的基础,“回报”是雨润人奉献精神的集中表现。
国家赢:雨润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使闲置的国有资产不仅实现了保值,还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增值。经过雨润的经营和开拓,最大效应地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
社会赢:目前,雨润的分公司已发展到28家,分布在全国各地11个省和直辖市,每年消化农产品2万余吨,禽类产品1000万只;累计收购资金达24亿元,带动农民6万户。温家宝总理在十六大上指出,我们必须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提高社会就业率,雨润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职工赢:目前,雨润员工12000名。每年,我们会在社会上招收大量的大学生和工人,雨润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除此之外,雨润职工的年平均收入10000元以上。
企业赢:由于社会的支持和员工努力,雨润企业的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屈指算来,雨润已走过十个春秋,从一个小作坊式的工厂发展成为今天的集科研、屠宰、深加工、房地产、高科技于一体的集团,一头连着城乡消费者,一头连着养殖农户,成为架在“田头”和“餐桌”之间的一座桥梁。
南京罐头厂曾是国家一级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原苏联和东欧各国。但随着1990年那场政治体制巨变,这个市场已不复存在,工厂顿时陷入危机之是,连续停产5年。1997年,随着中央对国企改制力度的加大,民营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国有困难企业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南京市的领导们的开明和祝义才同志的创新精神和果断决策,促成了江苏省首例民企收购中型国企案。
这应该是一个让三方受益的方案:政府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雨润获得了宝贵的生产用地、厂房和大批熟练工人,节约了大笔扩产所需流动资金;下岗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雨润首先投入3000万元更新、改造资金,对原厂房、设备进行改造、扩建,还引进了一批欧美、日本的先进设备,对产品进行更新,并于当年6月正式启动投产。第一年,该企业就创产值1亿元,利税954万元,其产值是原罐头厂最高年份的2倍。
收购南京罐头厂的成功,使祝义才同志深深地认识到:倒闭的国有企业所潜在价值、新兴民企所拥有的市场资源、经营策略和对市场的把握应该可以很好地嫁接,对于新兴民企发展来说,无疑会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至少会为民企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机会。
第一次成功,给了祝义才同志迈开步伐的信心。
自1998年起,雨润相继在江苏连云港、安徽阜阳、当涂、北京、四川内江、河北邯郸、广州、广西桂林、甘肃白银、新疆等地收购了1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盘活闲置资产10多亿元,并投入巨资加以改造,每家企业都实现了当年赢利。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盘活的19家国有企业实现资产增值10亿元。
在七年多的时间内,雨润共收购盘活了19家国有企业,公司自身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每收购一家国有企业都使公司的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收购企业所在地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出了一份力,尽了一份心。综观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经历,祝义才同志有深切的体会:
1、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带来经济大发展。从公司来说,不参与国企改革,雨润就没有这样快的发展速度。
2、政府支持是盘活国企的关键。盘活国企闲置资产一定要依靠当地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与否是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当地领导要有改革开放的开拓精神和勇气。
3、工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国企下岗职工,在民营企业再就业,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公司非常重视和尊重职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地位,积极支持党、团、工会组织开展工作,鼓励工会加强对职工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四有”职工队伍。公司还经常组织各类群众性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以丰富职工们的文化生活。
4、坚持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公司注重创新管理,提出“创新则生,守旧则亡”的理念,尤其要求国企上岗管理人员和职工摒弃旧的管理模式。公司在收购的国有企业中,通过创新管理增强了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被盘活的19家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比以前扩大了2-8倍。
四、参与光彩事业的相关事例
前面所讲的回报体现在方方面面,雨润除了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外,还直接参与了民进中央提倡的光彩事业工作。
1.在安徽阜阳市推行“111”工程:即每年投资200万元,选育良种种猪及防疫,帮助10万贫困农户养100万头猪、10万头牛;在四川内江市实施“555”工程,即每年投资150万元,帮助5万贫困农户,养50万头生猪和5万头牛;在江苏东海县与农户签订生猪收购合同,确定订单关系。这些在当地都为农民脱贫致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参与教育事业。与南京金陵职业教育中心、合肥庐州中华职校、桐城望溪职业学校、桐城技工学校、安庆中华职业学校、安庆农校、江苏东海县商业职业技校签订代培合同,每年接纳这些技校的一部分学生到雨润工作;同时积极参与政府、团体为苏北的盱眙、灌南、泗洪县贫困小学捐款;为甘肃平凉地区大潘村小学捐助5万元,建图书馆一座;雨润公司领导干部的11名子女与大潘村11名学生结成扶助对子到小学毕业;为甘肃皋兰县捐助2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
3.参与救灾抢险捐资。如1997年和1999年大水时,为地方捐款70万元,2003年的“抗非”战争中,雨润捐赠现金385万元,实物20多万元;每年都积极参与南京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被评为南京市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