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工作动态

必须建立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05-11-21
来源:
【字体:

    统筹城乡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和难点。虽然“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工业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反哺农业的政策,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来,为此民进省委会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从土改,到合作化,再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每一段都完成了它的使命,现在可能又要逐渐进入规模化经营阶段。规模化经营既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但现在农村土地流转很不规范,吃亏的是农民,出去打工放心不下的也是农民,城市化进程也受影响。同时由于掠夺式耕种,受伤害的是耕地,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效益。所以急需政府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并制定相关法规。

    二、利用减村充镇、撤乡并镇的机遇,整合农村资源,调整农村人口布局,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的职能要相应的改变,更多的是为三农服务。“三站一所”的新型政府,最好位于所服务村屯的中心,方便农民,既降低农民到乡镇办事的成本,也减少乡镇为农民服务的成本。建议政府抓住机遇,调整农村人口布局和行政管辖布局。
   
    三、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力度,促进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人口转移的跨越。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必须引导农民离开土地。可以先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使农民无后顾之忧的进城,或在自己的耕地上为农场主打工,最后时机成熟再把股份买掉作为城市低保资金而进入城市,真正实现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人口转移的跨越,真正变农民为市民。同时要鼓励资金型或技术型人士到农村创业(包括农业规模经营),最终将我市2/3的农民从农村、农业中“裂变”出去。要有步骤的进行一些制度安排,来保护农民权益;要通过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通过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积极为农民创造劳动岗位。

    四、培育和做实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国家给“转粮”、“转牧”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包括促进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排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要建立机制,保证农民分享到农业龙头企业的利润;另外,这些国债项目,使民营企业有一点国企的味道,要注意产品的市场需求,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避免政府开头、农民白干、政府结尾、少数人发财的结局。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关重要,它可以取代政府某些越位的职能。但目前有效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很少,需要扶持和引导,目前各县还没有管理专业协会的部门,也没有能管理各专业协会的上一级协会。这种情况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可能不利。因此要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六、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要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服务

    农行从农村吸纳存款,但却不给农民贷款,而是用于非农领域的贷款。这种从农村“抽血”现象,与农行的职责与和国家的反哺农业政策相违。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贷款的唯一渠道,且不说利息较高,而贷款时间也太短,往往是八、九月放贷,年末就收回。农民此时粮食还没有卖出去,只能抬钱或低价买粮还贷,对农民来说是霸王条款。建议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带有国家补贴比例的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切实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服务。

    七、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看不起病、农村儿童享受不到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同时也可能引起农村迷信抬头和青少年仇视社会的心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尽早调配卫生资源和教育资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进程,取消农村代课教师,完全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要敢于提出农民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加快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的进程。这一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八、加强农田质量保护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但多年来,我市耕地仅仅处在难以维系的数量保护阶段,质量保护还没有提上日程,农民没有进行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能力,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土壤养护也做不到。致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污染等。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对农田进行质量保护,我市将逐渐失去黑土地的资源优势。建议政府成立农田保护保办公室,开展农田质量调查,制定农田质量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农田质量保护的技术方案。

    九、培育具有长春特色的、真正的高端绿色食品

    什么是高端绿色食品?但它绝不是现在流行的“一纸证书”式的绿色食品,而是真正的“从土壤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绿色食品极其“精深”加工产品。绿色食品不绿,长春吃亏。我们要加强领导、制定标准;改变现行的农民一家一户或“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提倡“公司+基地+农工”的模式。最终打造长春市“全境”绿色品牌,使我市成为各级别、各类绿色高端食品的生产中心和物流中心,为食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原料保障,有朝一日彻底改变“南食北运”的局面,最终给农民提供致富的大环境。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市政协常委,民进长春市副主委)
作者:窦森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