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进努力三年让古街焕发新姿
改造前照片
改造后照片
“扬州广陵路甘泉路全面通车啦!”2011年9月30日,这一好消息传遍了扬州的大街小巷。原先破破烂烂、看不出建筑特点的沿街建筑已经整修,变得古色古香,两条老街明清风貌重现。如今扬州民进会员们走在这两条店铺林立,商业气氛浓郁,热闹非凡的老街上,心里美美的,这是连续三年建言献策的硕果。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是扬州城市管理者敬畏历史,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的持续努力。文化古城,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扬州人深知,古城“形”“神”难分,只保有形建筑,不保无形文化,古城便少了“精气神”,少了文化滋养,“护貌美颜”也难以持续。敬畏前人的文化创造,扬州近年累计投入 20多亿元,保护古城文化遗产:68座博物馆陆续开放,向人们讲述“扬州工”名闻天下的奥秘所在;勒石刻碑,解读 300多处遗址、园林、街巷、故居,告诉人们那里发生的如烟往事;雕版印刷、玉雕、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清单,越拉越长,收获也越来越多。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世界级,扬州摘得了 18项非遗“金字招牌”,数量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前列。
拂去传统文化的蒙尘,用心培植,传承光大,扬州为城市铸造灵魂、张扬神韵,城市品牌形象不断放大,其中也凝聚着民进扬州市委全体会员的智慧和汗水。扬州市副市长、民进扬州市委主委董玉海亲自为会员作了古城保护专题讲座,将参加囯家古城保护学习的知识传授给会员;民进扬州市委每年都举办《民进会员看扬州》系列活动,鼓励会员建言献策,多年来扬州民进会员为东关街的改造和复兴;古书的保护和修复;名木古树的保护及相关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等工作奉献出真知灼见。自 2008年,民进扬州市委连续三年建言献策,为广陵路甘泉路延续扬州明清繁华作出了贡献。
一、民进扬州市委连续三年建议改造广陵路甘泉路
广陵路、甘泉路宽度约12米左右,东西向贯通扬州老城区,是扬州老城区较早的主要街道,也是老城区居民和单位的主要出行通道,加上其紧邻文昌商圈,这一道路便成为老城区的交通干道。随着路龄增大,两条道路路面破损,街道狭小,两边商店凌乱,老城区居民迫切希望整治改造这两条路。
2008年,民进扬州市委组织骨干会员深入街、巷进行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我市广陵路、甘泉路的改造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提出:“近年来,扬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宁通高速经扬州大桥进入市区,沿途道路宽敞,房屋整洁,但过了跃进桥进入广陵路后,道路狭窄,两边房屋破旧,商贩占道经营,逢上下班和节假日、双休日时间,交通堵塞严重,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且广陵路自古就是扬州市区重要的交通干线,两边商贸林立,为缓解文昌路交通压力,进一步打通东西通道,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完善城区老街道功能,建议尽快规划和改造广陵路、甘泉路。”受到扬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的高度重视。
2009年,民进扬州市委又一次组织骨干会员深入现场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尽快开展我市广陵路、甘泉路的改造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广陵路、甘泉路紧邻文昌阁商圈,是扬州老城区解放后较早建设的几条主要街道之一,也是老城区居民和单位主要的交通出行要道。而近年来呈现出赃、乱、差的状况,街路狭小,路面不平整,两边商店特别零乱,商户的经营形式更是五花八门,与扬州老城区的改造很不同步,是从解放桥进入市区的瓶颈,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建议将市区的广陵路、甘泉路进行改造,形成与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一体化的集购物、观光、休闲的版块,与新建设的古运河风光带相交辉映。”
2010年6月,广陵路、甘泉路整治初步方案正在进行完善和细化。广陵路、甘泉路地处老城区,如何保护历史街道?怎样让居民不受干扰?实施道路整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都牵着扬州民进会员的心。民进会员广泛收集道路沿线居民的想法及时反馈给建设部门。经过多轮设计与讨论,整治方案从古城保护的角度出发,道路总体格局不变,按 12米路宽方案实施。同时充分尊重民意,在适当部位设立一些小停车场。三易其稿,历时一年多,甘泉路、广陵路整治方案终于出台。广泛听取民意,积极顺应民意,把多方意见落实到方案中,扬州市政府以行动诠释了“尊重民意”。
二、广陵路甘泉路定格扬州百年风云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广陵路、甘泉路是古城的主要街道,它见证了扬州的繁华和历史。
广陵路上“陇西后圃”,是民国初年盐商刘景德的寓所。清代光绪年间(大概是 1885年)砌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江南吴兴县刘景德来扬作贾行鹾,购下此庭屋,并鸠工修葺一新,起名“刘庄”。因在临街住宅内开设过“怡大钱庄”,又称“怡大花园”,既是刘家住宅,又是刘宅家族旅扬别墅。气势不凡的楼宅,苍翠欲滴的古树,错落有致的假山随处可见,其中明代《泼墨斋法帖》等 21块碑刻内容至今无人完整读释其内容而遗憾。
“梅花书院”原址在广储门外,明嘉靖七年建立,初名甘泉书院,后改名崇雅书院。明万历二十年,扬州知府吴秀开浚城濠,积土为岭,栽植梅花,因名梅花岭。清雍正十二年 (1734),扬州府同知刘重远倡教造士,盐商马曰琯出资在旧址重建书院,更名为梅花书院。乾隆初年,复名甘泉书院,至乾隆四十六年 (1778),两淮盐运使朱孝纯以“广陵为人文之薮”,“谕商捐修”,廓新其宇,又名梅花书院。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扬州,原梅花书院毁于兵火。清同治五年,在东关街疏理道口重建梅花书院,两年后即 1868年迁建于广陵路现址。
“卞宝第”在清光绪年间有“手绾七印,昭垂国史”之称,卞宝第府是其父卞士云( 清时曾任浙江巡抚兼管盐政)在清道光年间购建。盛时占地面积约有 6000余平米,与对面梅花书院及原汇昌永钱庄相望。
“二分明月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占地约1050平方米,北面建南向七楹长楼,重檐硬山顶,可凭栏赏月。楼东南筑黄石假山 1组,山中有磴道通园东之楼阁。二分明月楼先后经过几任主人,当时扬州有名的“盐钱两栖”人物之一贾颂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张联桂故居”此为张联桂任广西巡抚后购买的,称为“延禧堂”,也称“新公馆”,1894 年,张联桂因病免职归故里养病居此。这所宅院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现遗存东西两条路和东北隅住宅一组及火巷、庭园等组群。
“文煜祠”位于广陵路119号。文煜字星岩,满洲人,历官刑部郎中、四川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等。咸丰年间,太平军同清军在江南对峙,清军处境艰难,而文煜继琦善之后带领清军顽强作战,屡败太平军。据《清史稿》记载,因两江总督曾国荃等奏文,朝廷决定在扬州建祠祭祀文煜,这也是全国唯一的祭祀文煜的祠堂。
“耶稣圣心堂”系由负责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工作的法国籍耶稣会神甫刘德跃于1873 年购地动工建造,1875年初步竣工,以后又多次继续修建,于 1900年全部建成。这是一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大门前有照壁,大门门楼为磨砖刻门楼,门楼上方正中嵌“天主堂”三字石额,又具有扬州的地方风格。在广陵路、甘泉路的古城区有 80余处历史建筑。
三、广陵路甘泉路老街新店修旧如旧原汁原味
2011年2月28 日起广陵路、甘泉路正式开始综合整治;2011年9 月30日扬州广陵路甘泉路全面通车。
老扬州都知道,老广陵路、甘泉路承载了古城的历史印记。每处房屋都承载着古城历史的变迁,延续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如今新广陵、新甘泉仍然没有让大家失望,就连老百姓最爱吃的休闲小吃——小家平麻花、小觉林素菜馆、老澡堂、老商场仍然还在老地方等候,就连老年人配老花镜也不需要东奔西走,这里还吸引了老街青年创业的平价眼镜店——丹阳眼镜来此落户。
甘泉路、广陵路路面改造投资2000多万元,全部拆除原有路面,铺设混凝土沥青路面。“五 (杆)线”下地,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强电杆线、弱电杆线、自来水管线等,市民享受到更为干净、方便的管线服务网络,看到横拉竖扯的电线。
甘泉路、广陵路两侧约有500多处建筑,整治时将建筑物分为 5类进行整治。第一类为文物保护建筑,采用文保单位的标准进行修缮,采用何种工艺和材料都必须经过文物专家的认可;第二类为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古老建筑,采取修缮的方式进行整治;第三类为在古街几个拐角处、有一定历史价值保留价值的传统建筑;第四类体现老城记忆的大型建筑;第五类为后期建设的一些建筑。
甘泉路和广陵路,是扬州老城区的主干道,被深深烙上了古城的历史印记。每处房屋都承载着古城历史的变迁,延续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在整治中,以恢复和提升老街的商业氛围和品位为宗旨,在尊重历史、延续古城风貌的基础上,拆迁部分违章或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原汁原味地改造,并完善修复道路设施,提升道路交通功能。为保证老建筑修缮出老味道,采用老工艺、老材料、老工匠“三老”手法,进行原汁原味地恢复,尽可能恢复建筑的原有风貌。
扬州的广陵路、甘泉路终于改造了,原先破破烂烂、看不出建筑特点的沿街建筑已经整修,变得古色古香,两条老街明清风貌重现。如今我们走在这两条店铺林立的老街上,只见商业气氛浓郁,热闹非凡。街道两边、店铺现代化的广告牌背后,隐现着青砖小瓦马头墙,镂花的窗棂、曲折的串楼、幽深的小巷,一切还依稀保存着明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