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工作动态

民进中央机关举办公务员法系列培训第四讲 ——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06-12-15
【字体:
    根据民进中央机关公务员法系列培训安排,2006年12月14日下午,机关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芹做了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专题讲座。徐德骁副秘书长出席并主持了讲座。
    周芹教授围绕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和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享受心理健康之路三个主题,并结合多年积累的实际案例展开讲座。
    首先,周芹教授综合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国内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指出健康心理一是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这种了解不仅包括自己的身高、外貌、胖瘦等外显因素,也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情感特点、人际关系等内隐因素,人贵有自知之明,既不要过高估计自我,也不能过低估计自我;二是能够悦纳自我,一个人在准确自我认知之后,立刻显现出的就是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人的美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人的智能、兴趣、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别,人类的常态就是不完美,人们所有的努力也不过是趋近于完美,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如出身、外貌、气质、甚至大部分的智力因素等),与它和悦共存,让那些能够改变的(如兴趣、爱好、世界观、人际适应能力、努力等)变得更加美好,只有对自己接纳、认可的人,才会有自信,因此愉快地接纳自己所拥有的,就成为判断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三是能够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即所立目标符合自我的实际和客观世界的实际;四是要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即要对外界发生的一切保持适当的兴趣和接触,对外界发生的一切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不单枪匹马地进行“风车大战”,也不会与所有的时髦并肩前行;五是能够认识并理解他人,即能够准确地觉察、了解他人,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敏感,能换位思考,接纳他人与自己的种种不同,既不想控制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控制,人际关系丰富,能够随着人际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僵化、唯一的角色,能够智慧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性的善与恶有充分的认识,不求全责备;六是信任他人,信任世界,心理健康的人更相信人性中的善意,认为人性中的善是最主要的部分,因为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他们待人真诚,面对生疏的人际环境,或者面对在熟悉环境中不接纳自己、甚至侮辱和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们仍然勇敢去尝试,因此他们能够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冒险,生活也比别人多了很多机会和可能;七是能够适度地表达与控制情感,人的情绪对于外界的环境是有穿透力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反映自然界、人际间的刺激,但不会被这种刺激左右;八是能够妥善地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特别是当团体犯错误时,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审时度势,不怕做少数人。
    详细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后,周芹教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等级。一般心理健康可分为四个等级,一是高度健康,这类人基本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整体人群中不到10%;二是一般健康,这类人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完成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整体人群中约占70%;三是轻度失调,这类人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可恢复常态,在整体人群中约占15%;四是严重病态心理,这类人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恶化,在整体人群中不到5%。
    周芹教授结合大量社会心理问题实例,列举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包括对生命的漠视,这种漠视既有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有对其它生命的残害与虐待;都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多,现在国内大城市中抑郁症患者逐渐增多,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则更多,而焦虑情绪更是普遍存在。结合这些实例,周芹教授指出,当人们面临这样的情况时,应主动积极求助,也可向自己的同事、亲友征询建议,还可以到各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及其他心理咨询社会机构等寻求帮助,总之,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救助形式。
    最后,周芹教授重点向大家介绍了进行心理调适的九条途径,即知己、知彼、自我平衡、人生目标有弹性、纠正错误的观念、不过分追求完美、控制自己的嫉妒心和智慧地对待别人的嫉妒、采用积极应对挫折的方法。
    她指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首先要知己,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之路的第一步。然后要知彼,要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能够敏锐地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具有一定“猜心”的能力,要做到不强人所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关爱他人,对于别人给自己造成的侮辱和伤害能够容忍,不一定非要还击。
    而保持自我平衡,是指感性自我、理性自我和悟性自我比率恰当,所谓感性自我是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化应对,是儿童式的应对,理性自我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是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理性自我能够使人更准确地判断形势,最完善地形成决策,最有效地应对事件,悟性自我是另一类超现实的反应形式,它指面对无常理可循的事件,面对超出个人能力的事件,面对烦乱无序、短期无法明朗化以及个人无法承受的事件,人们往往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用哲理把事物看穿,将外界事物、与自己名利相关的东西从自身剥离出去,把它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以此摆脱种种不必要的烦恼。对于心理健康者来讲,这三者的比率可以是理性自我占7成,感性自我和悟性自我各占1.5成,或者理性自我占5成,感性自我和悟性自我各占2.5成,但理性自我不能再低了。
    人生目标有弹性,是说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要树立符合自我实际和客观实际的目标。正确的人生目标应该试着订立,该修改时就修改。
    纠正错误的观念,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习惯性的说法、做法并不一定正确,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很容易造就病态的心理。常见的错误观念有主观猜测式(如他不同意这个意见),因果式(如只要我小心谨慎,就能避免所有的灾难,不让任何不测发生在我的身上),相等式(如我倒的酒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必须一定式(如考试必须进入年级前10名)等等。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常常做身体检查,其实,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我们也应当常常做检查,不妨认真反省自己习惯化的错误观点是否很多,只要一发现就要像清除电脑病毒那样将它们清除出去。
    不过分追求完美,是因为有时标准是无限的,怎么好都可以再好,而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对他人通常都有极高的要求,往往因为追求完美的人停不下来,而导致过劳死或患上抑郁症。抑郁症的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看上去与世无争,其实是长期追求完美,最终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深深失望,以不作为的方式来应对不完美的自我和世界。
    嫉妒是人性中隐藏最深,危害极大的一种情感。嫉妒是对他人的获得感到不舒服、愤怒。当一个人嫉妒别人时,一般有三种表现,一是对他人的拥有感到不舒服,如果仅此而已,可以采取转移注意,与被嫉妒的人拉开距离的做法,让自己慢慢恢复平静;二是用言语攻击发泄自己的愤怒,但这样做通常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不仅影响不了别人,更耽误了自己,使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白白浪费,赶上他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三是付诸行动,如果自己已经想采取什么行动去破坏他人的拥有,甚至想采取极端手段消灭对方,这时要对自己大声喝止,原本让自己不舒服的感觉正在引向自我毁灭,心理问题正在变成触犯法律的事件,这时应该去心理医生处求助。同样,当一个人遭到别人的嫉妒时,也应当智慧地对待。首先,要明确被别人嫉妒不是自身的错误;二要尽量内敛一些,将自己有可能引起别人嫉妒的东西不在人前更多的暴露,如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展示自己幸福的家庭、聪明的孩子及各种才能等;三是可以有意无意暴露自己获得这些长处所付出的艰辛;如果上述做法仍无法避免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时,则可以拉开与嫉妒自己的人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走自己的路。
    积极应对挫折的方法很多,如我们可以对于挫折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因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行为策略,如从事体力活动,特别是有氧体育锻炼,运动的随意性质使人产生驾驭感和自我控制感,可使人暂时忘却令人烦恼的问题,并引起运动后的松弛状态;还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通过某些行为操练达到心身松弛的目的,如呼吸调整、自我暗示、瑜珈术、气功等,都可达到心身放松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适度地听音乐、看电视、散步、忙于工作、读书、书写、逛街、购物等来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痛苦。应对挫折还要能够面对问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存在的问题上,分析挫折因何而起,考察分析当前的情境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对于任何问题都尝试至少想出三个解决办法,分析权衡各种解决办法的利弊得失,从中选出最值得一试的办法并设计一个行动计划,最后付诸于行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全部能够获得解决的,有一些问题反复尝试仍无法获得解决,还有一些问题可以预测到无法解决,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要能够暂避一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待合适的时机或采用迂回的策略,也都是值得提倡的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面对挫折,我们还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向亲人、朋友倾诉,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听取朋友的衷告等。
    徐德骁副秘书长对周芹教授为大家带来这样一堂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周芹教授在讲座中运用了大量心理学实例,将看似枯燥的心理问题讲解地通俗易懂、生动精彩,特别是介绍了很多实际可用的心理调适方法,给大家很多启示,期待今
作者:人事处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