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楚帆》这几年
2006年,我参加全省公务员考试,幸运地来到民进湖南省委工作。我认识的第一个民进人,是人事部门的干部;我认识的第一个与民进相关的物,便是湖南民进会刊《楚帆》。
第一天报到,领导语重心长地与我谈了很久,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慢慢发现这些谈话是民进前辈无私的提携和教诲,其中便包括十几年会刊工作的心得。第一项任务,是读厚厚一叠《楚帆》。2006年,《楚帆》和她以前的老版本,除了刊头赵朴初先生所提的“楚帆”二字套红,其它都是黑白印刷。工作通讯、容量小、信息多、小家碧玉、不施粉黛。这些年,她渐渐由内而外发生了一些变化:2007年,季刊变成双月刊,内容更丰富;2008年,定点印刷至实力强、经验足的市委公办机关印刷厂,管理更规范。同年,会刊再改版,彩封压模、纸张增厚,品位更优质;2009年,封面规范题头拼音,增添一期特刊,细节更精致;2010年,创造性将理论文章、学习资料与会刊结合,出学习特刊,影响更广泛;2011年,除常规刊物,加印两期特刊、两本图册、一本学习资料,整体更出众。
5年来,《楚帆》的成长有目共睹。我也渐渐从读者、学习者向责校、编辑转变,触到了刊物的核心,略懂了编辑这样一本刊物的苦与甜。
苦,在于“衣带渐宽,望尽天涯路”。1957年,《湖南民进》创刊。文革时期,组织工作断层,会刊停办。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湖南民进会刊《楚帆》1992年创刊。根据我的理解,“楚帆”有三层含义,一是湘楚之地;二是张帆跟党走;三是勇往直前不惧风浪。创刊伊始,很多文化界前辈寄语《楚帆》,期盼她再创辉煌,就这样在众人的祝福中,她走上了湖南民进的历史舞台。
作为这样一本有着优秀传统刊物的编辑人员,自然觉得重任在肩,恐负厚望。辛苦 和劳累是编刊的基本要素。刚刚参与编辑的时候,编辑部人员不多,还处于 “刀耕火种”时期,大部分文稿是纯手稿,除了费尽心思仔细分析辨认,还需要一点一点敲进电脑。发行工作任务也很艰巨,1000本会刊集中发放和个别发放工作量都很大。 每期直接邮寄近200本,写信封、分装、封信、发件,全部由编辑部负责。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时常要加几个晚班。送信的时候,肩扛手推,得分几次才能送到。编辑部的同仁常常互相安慰:“在搬运工里咱的文化素质算高的,在编辑里咱的搬运水平也差不到哪儿去。”这些辛苦,其实都不如得不到肯定让我们迷茫。 曾有兄弟党派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出报纸看完还能垫个盒饭,我们出刊若是不看当垫子嫌小扯开又麻烦。虽是句玩笑,却也将办内部刊物的最大的困难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可读性”。
甜,在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编辑部的前辈说,出刊物就像十月怀胎,她降生、她成长、她进步,这种心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至2011年10月,《楚帆》出刊73期,近500万字。刊物的编辑发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级组织的实际和精神支持, 软硬条件逐年更新,领导层还亲自参与出刊。去年领导集体带头撰稿完成2010年首本特刊,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微微研读后批示我们的工作“抓在关键处,抓得有实效”。今年领导集体承续成功经验,趁势再推出学习特刊,即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特刊。这些支持,让《楚帆》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风华渐显。
刊物不能失掉精神传达、理论学习、信息交流的本色,如何在常规的工作通讯之外,更生动精彩?更有可读性?5年来,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将经典的栏目保留,与时俱进地增添栏目;斟选可读性强的原创稿件,配一些有趣的小图;把彩色封页的三四版做成主题,即可独立欣赏又有连续性;请高层动笔,请专家指导,组织专题特刊;请企业家联谊会成员支持,编辑精品图册……可读性渐渐明朗了,会刊的作用也扩大了,写总结的时候,很多人也来借会刊,因为她记录全资料实。这种历史的重要性,在湖南民进会史工作筹备组的工作中很突出,会省委谢勇主委提出“要抢救性地进行会史工作”,那些抢救,大部分是从《湖南民进》、《楚帆》里搜出来的。为湖南民进记录成长和进步,任务重大;让读者读到好刊物,更是艰巨。这些年,跟随编辑部前辈冷暖自知的在办刊道路上奋斗,渐渐地越来越能理解他十月怀胎的感叹。普通平凡的铅字背后,是编辑们沁入骨髓、 融入血液、默然相守、不离不弃的深情厚意。
我知道,作为一个经验很浅很浅的会刊编辑,要学习的路很长。这些年,在湖南民进集体的努力下,看到一本刊物从蹒跚学步到风华显现,从服务工作到升华实践,参与和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进步,幸甚至哉。如果将来我还在这个岗位上,一定会像湖南民进前辈们一样呵护孩子般爱护她,更尽心,更努力。
(责任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