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会刊撷英 > 编读感言

《上海民进》编辑感言

发布时间:2012-05-02
【字体:

  alt

  《上海民进》杂志至今已刊行了10余年,我这编辑,却可谓“新人”中的“新人”,今年年初刚从其他部门调至宣传部,走上了《上海民进》编辑岗位。之前虽然在民进上海市委工作了四、五年,但由于岗位关系,一直与文字、宣传少有交集。想到上海民进8000多名会员读者,不由有了几分忐忑:8000多名会员、8000多双眼睛、8000多种想法,怎样的文章大家爱看乐见?编出来的杂志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些都成了我这“新人”顶顶在意的问题。

  所幸,我是位十分“有幸”的新人。

  这第一“幸”,就在于上海民进领导对杂志工作的重视。所谓“重视”,绝不仅仅是口头的肯定与关心,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蔡达峰,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民进上海市委各位副主委、老领导时常为杂志撰稿,若是编辑前去约稿,都有求必应,绝不敷衍。民进上海市委领导撰写的会史文章、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研究、社会热点评论等,从不作 “官样”文章,讲真话、说实话,令人读之受益,经常成为杂志中的“压阵”之作。

  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赵丽宏,尤其关注上海民进报刊、杂志的工作。《上海民进》一本杂志的诞生,除了责任编辑约稿、组稿外,要经宣传部负责人、民进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专职副主委和分管兼职副主委的审定。赵丽宏身为分管兼职副主委,本职工作十分忙碌,但时间再紧,只要杂志组稿完成,他定会抽出时间仔细审稿,为《上海民进》每一篇稿件质量精心把关。他常对我说,会员如何认识民进?靠的就是民进的报纸、杂志、网站,民进上海市委重大活动、主要工作任务,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新成果,会员典型事迹以及民进的历史、优良传统,唯有通过《民进申城月报》、《上海民进》以及民进上海市委网站等白底黑字让会员们了解。《上海民进》作为季刊,所登载的文章要有分量、讲质量,充分展示上海民进形象,体现上海民进水平。

  2011年,《上海民进》专设了一个栏目,名为“民进前辈风华录”,由前《人民日报》副刊部主任袁鹰先生主笔,每期一人讲述其与民进前辈冰心、柯灵、赵朴初等人的交往,故事细腻、生动感人,刊出后深受会员读者的欢迎,袁鹰先生这位文坛、报坛颇受尊敬的前辈正是由赵丽宏副主委亲自赴京拜访,邀请到为《上海民进》撰稿。赵丽宏副主委自己也时常为杂志撰稿。年初时向赵丽宏副主委约稿,不久就在邮箱中收到了数篇其精选的近期序文荟萃,邮件中赵丽宏副主委还写明由于数篇序文,字数较多,敬可视情择选刊登。能得这些领导如此设身处地的周到着想,身为“小编”的我,何其有幸。

  第二“幸”在于上海民进会员对杂志工作的支持。上海民进的会员们始终是《民进申城月报》、《上海民进》的最热心、最衷心的读者。我办公室中有一栏文件夹专门存放会员来信。这些来信里,有会员投稿的、有对刊出文章作交流的、有给杂志提建议的、有更改了投递地址来确认的,包括我回信后会员再复信的,各式各样,如今已是积了满满一摞,每一封都是会员对杂志的关注和心意,层层叠叠起来,便是编辑的宝库。其中有两封信令我尤其印象深刻。

  这两封信里的第一封并不是寄来的,而是送来的。今年第二期《上海民进》组稿时,我想做上海文化有关的题材,便想到向民进上海博物馆支部的元老,也是沪上知名的民俗学家、人类学家范明三老先生约稿。年逾古稀的范老原来在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担任负责人,每逢民进兄弟省市朋友访沪参观博物馆时,民进上海市委必要请范老出山讲解。数年前我陪同参观时有幸也听聆过范老的讲解,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何不请他为杂志撰上一文呢?

  我拨通范老电话后道明了愿望,范老一口答应,又仔细询问了文章的要求。过了几日,有天早上我正在办公室里埋头整理文件,忽然有人敲门。抬头一看,一位笑眯眯、乐呵呵的老同志站在门口,再一看,这不正是范老嘛!赶紧起身请范老进来坐下后,范老挺不好意思地递过一封信说:“我有帕金森症,手不太灵便,写好了稿子怕字迹抖了您们看不清,就自己把稿子送来和您们讲一讲。事先没打招呼就自己过来了,见谅见谅呀!”这话说的我万分惭愧了,原不知道范老书写不便,劳烦写稿就罢了,如今稿子写好应是我去取才是,怎还能让范老亲自过来送稿呢?我接过信封打开一看,500字的方格纸整整7页,字迹不像范老自己说的那么凌乱,基本工整堪称清秀,尤其是最后一页,还手工画了一排十来个大号的甲骨文。范老解释说,这些甲骨文都是文章里用到的,小格子里怕看不清,故而在文后特意标一下。这般认真的稿子,我拿在手中,简直不知说什么好了。

  范老的这篇文章题为《上海地名与路名拾趣》,从“沪”的来历,到“申”的寓意;从租界中的霞飞路,到中山公园里的怪兽像;从陶行知的山海工学团,到民进创始人赵朴初创办的“少年文化村”,茶添了一杯又一杯,范老肚子里的故事却好像永远也说不完,但凡讲到文章不能尽述的地方,范老还必会生出若干故事解释,原本是我主要接待范老,后来范老说的实在引人,办公室里另两位同志都忍不住搁下手头忙碌的工作,围坐沙发旁津津有味听“说书”。

  可惜故事越精彩,时间跑越快。一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我们宣传部的几位同事邀请范老共进午餐,范老起身摆摆手,嘿嘿一笑:“不行不行,饭就不吃了,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聊,大家作个忘年交。但今天老婆还等我回家吃饭,我没说好就不回去,要被她讲的呀!”听到这,大家都忍不住笑开了嘴,兼之看到范老一阵风似的和我们拜别,只好又乐又遗憾的送范老下楼了。

  后来在杂志编辑排版的过程中,由于有了范老的详细解释和图释,制作得十分顺利。6月杂志出版后,文章中老上海的种种故事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许多会员写信到编辑部对文章表示喜爱、进行探讨,拆阅这些来信,其中亦有许多有趣的新情节、新提法。我写信向范老致谢并转寄了部分读者来信,十多天后收到了范老的第二封来信,又是满满当当的6张纸,不过这次的字迹明显抖动的厉害,信中表示自己“到苏州大学讲课,前日方回,迟覆为歉”,又仔细就读者的来信进行了解答,并补充了不少老上海的新故事,最后写道“自己提笔费劲,字迹太不像话,请原谅。”实在是诚挚的教人动容。

  这一前一后两封信如今被我小心地珍藏在了文件夹中,每每翻阅,仍是感动。上海民进像范老这样的好会员何止千百:文学界的会员们为杂志供稿从不推辞、出版界的会员们为杂志编辑出谋划策,和各式各样、满腹才学的会员们交流、相识正是身为编辑最有乐趣的事。也正因为会员们对民进组织的热爱、对民进工作的关心,支持着民进报纸、杂志的欣欣向荣,支持着民进宣传等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他们是民进组织最珍贵的财富。正是有了他们的注视和帮助,身为编辑的我满怀动力,给文章配图,跑图书馆借书扫描、上百度搜索选用;和美编探讨排版,QQ聊到半夜;做杂志校对,有疑问的地方查字典、上网对,在印刷厂一遍遍的核稿;尽管杂志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将尽己所能地自练修养,向民进中央、兄弟省市的优秀刊物学习,在今后的日子里,踏踏实实为办好《上海民进》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王强)

作者:康 琳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