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份“民有、民治、民享”的报纸
读大学时学习英文,背诵美国总统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其最后一句话是:“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其中 “民有、民治、民享”的英文为:“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当时,这三个词组排比的韵律气势,以及它的深刻内涵,让一颗年轻的心澎湃、震撼,因此时隔三十年我仍然记忆犹新。
《民进之声》是民进天津市委会的机关报,如今报纸已创刊一百期。近几年我做了这份报纸的编委,惭愧的是只为它写过数千字的稿子。报纸不断孜孜以求,创新精进。大凡天津民进的会员,都见证了这份报纸日渐大气成熟的历程。“一百”在中国传统概念中是圆满的象征,我们心中当然为它喜悦、自豪。更因为感情所系,我们对它还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它办得越来越好,办到我们每一位民进会员的心里。
于是,今天我想借用“民有、民治、民享”这三个词汇的涵义,来表述我对《民进之声》办报的几点思考。首先需要申明的是,我在这里所用的三个“民”字,均代指为“民进会员”,所以我对办报的总体认识就是:把《民进之声》办成为天津民进会员所有、所治、所享的一份报纸,即“民有、民治、民享”。下面具体表述一番。
“民有”的含义是什么?我是出版社的编辑,我理解,办报和出书是一样的,首先应该明确读者定位。毋庸置疑,《民进之声》是为天津民进会员办的报纸,“民有”就是报纸应该为天津民进会员所有。但这里的“所有”绝不是会员人手一份纸质报纸的概念,而是“内容所有”。在网络、手机普及的今天,《民进之声》应该在新媒体上发布报纸的数字版,这样会员很方便就可以阅读,因此,“内容所有”是容易做到的。但“所有”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我们的会员对《民进之声》要从感情上认同它,阅读上需要它,从而在心灵上拥有它。因此,“民有”实际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内容上能够拥有,二是精神上需要拥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全面的“民有”呢?这就关涉到下面两个概念。
首先是“民治”的概念,即报纸要由会员来办,或者说依靠会员来办。目前,《民进之声》的通讯和文章大部分来自于会员,从这一层面上似乎可以说,报纸已经是会员来办了。《民进之声》作为天津民进的机关报,在传递会中央、市委会精神,发布、交流天津民进各级组织和会员信息上,已经完全发挥了作用。但这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通道,它完成的是报纸要向会员表达的功能,是内容要“到会员中去”。
但《民进之声》还应该有一个自下而上的通道,那就是,报纸要成为会员自主、自觉表达和沟通的平台,要让报纸的内容自下而上地“从会员中来”。天津民进有很多精英人才,最著名者如大冯(冯骥才),他们对文化保护、教育改革等各种当下的热点问题都有独到的思考,《民进之声》应该成为他们畅所欲言的平台,这也是充分体现民主党派报纸的个性。因此,《民进之声》可以根据社会热点的变化,调研会员关注的问题,适时设立各种主题的论坛,组织、吸引各路精英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让读者和作者角色互动,两位一体。这样,因为内容来源于会员的关注,会员才有阅读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民进之声》也才能真正办到会员的心里。
如果报纸已经为会员所有,也由会员来办,那么《民进之声》就升华到最高的境界“民享”——“为民进会员所享有”了。“享有”,即享受它带给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愉悦。天津民进拥有三千多名会员,人数不多,但圈子很大,会员之间了解和交流的条件很有限,但大家认识别人和被别人认识的愿望是很自然、其实也是很强烈的。《民进之声》是会员圈子中最恰当的媒介了,它要为会员相识相知搭建桥梁。所以提个具体的建议,凡是在报纸上露面的会员,无论是投稿还是被投稿的,都尽量刊登上会员的形象照片,哪怕尺幅很小,以便于更多的会员认识他。还应该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会员表达思想和感情,展示才华和风采,因为人们只有被认识、被认同,才能实现内心的满足。《民进之声》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这里得到内心的满足,并由此达成对天津民进组织的高度认同,使报纸在亲和会员、凝聚人心上发挥强大的作用。会员对组织有了高度的认同,我们天津民进才能形成共同奋斗的巨大动能,天津民进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一百”是圆满但不是停顿,回首过去,只有里程没有碑——《民进之声》的路还很长。把它办成会员爱戴的报纸,成为会员的心中所属,这是《民进之声》的作者、读者、编者的共同心愿。习主席在十八大就职演说中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温暖人心。我也想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天津民进会员的期待,就是《民进之声》办报的追求。“民有、民治、民享”一定可以达成。
(作者系本报编委、天津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