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年味不要硝烟味
“今年的除夕夜我们小区没听到一声爆竹响,你们小区那边有听到吗?”“没有听到,和平日一样,特别安静”我回答到。“以往除夕夜烟花爆竹响得连春晚都听不清,初一的清晨空气特差,一股硝烟味,今年好多了”、“除夕夜很多仪式需要燃放烟花爆竹,突然禁止,感觉没有一点过年气氛”,这是大年初一去几位长辈家拜年听到最多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走亲访友,除了问候和祝福,聊得最多的话题还是有关城区禁燃令。比如,安源区某小区就有人低估政府禁燃力度,抱着侥幸的心理三十晚燃放鞭炮,被抓现行,批评教育一番后每人罚款500元;还有经开区一人不信邪,大年初一在自家楼顶燃放烟花,响亮的炮声引来了当地公安,也被抓现行,当然也少不了批评教育和处罚,等等。大家谈论起来点名道姓的,当然也庆幸自己没有侥幸去违规,如果被逮到,也将成为了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今年是萍乡中心城区禁燃的第一个春节。给我的感觉是管理很“严”,违规很“少”。萍乡市政府于2018年6月下发《萍乡市中心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10月1日起在中心城区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据悉,今年春节期间政府在中心城区部署了2000余人力,严抓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者,抓到一个罚款一个,情节严重者给予拘留。在这种严厉态势之下,期间违规之人也就少之又少了。与此同时,是迫于“严”的压力变“少”了,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好”呢?产生这种疑问,一是因为时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禁燃让我们的“年味少了”,二是萍乡上栗是花炮之乡,禁令的出台让当地支柱产业面临困境,不理解的声音一直不断。可见从“不敢燃放”到“不去燃放”确实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要走。
我个人对春节期间应该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是表示支持的。禁燃让城市的“空气好了”“噪音没了” ,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当然,如果又能够让“年味不少”,那将是最好的结果。
“爆竹声声辞旧岁”。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在享受美好“年味”时刻,希望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在一声声烟花爆竹的巨响背后潜藏着诸多问题和危害。烟花虽然惊艳,可知引发了多少火灾,浪费了多少资源?爆竹虽然热闹,可知让多少人闹心,让多少人呼吸不畅?烟花爆竹过后满地狼藉,环卫工人的辛酸苦楚谁人可知?如果更多的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一点,为环保牺牲一点,为安全警惕一点,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好”距离也就近一点。
单纯的禁放,势必造成节日文化符号的单调,进而危机传统文化的延续。“禁”和“放”应该有一个结合点,政府可以“有组织的限放”。选择特定的时间,安全有保障的地方,组织燃放烟花爆竹,强化民俗的正面功能。另外,我们禁止烟花爆竹是因为它有很多弊端,如果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能够在安全、环保、清洁的产品研发上多下点功夫,或者找到一种更安全环保的产品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担心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放心的去使用呢?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无论是逢年过节、婚假丧娶,还是开业庆典、乔迁之喜,人们都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要做到短时间内全面禁止是很困难的。不仅要适当的“堵”,还要有效的“疏”。只有大部分人意识到其中的危害,自觉去遵守;政府将“禁”和“放”结合,有组织的限放;企业创新研发,生产更安全环保产品,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好”。
每个人都希望年味要越来越浓,更希望生活环境要越来越好,其实这很简单。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自觉,文明一点,节俭一点,我们的节日将一样喜庆,更加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