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茶禅四月到宜兴

发布时间:2019-09-23
【字体:

  对于宜兴的认知,多年来我是沿着“陶、洞、竹、茶”这几个关键词来组合的。随着参加民进省委“乡村振兴”的宜兴笔会回来,“茶”和“禅”这两个字根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碰撞,“茶禅”,像一个磁场,被心灵的罗盘时时感应并吸附着。茶禅和阳羡的山水、田野、乡村;宜兴的人文、历史、故事;百姓的笋干、芋头、乌米,组成笔酣墨饱的水墨丹青,浸染着恬淡的人间烟火气息,在梦中不停地游走,继而再被缕缕冒着热气的茶香唤醒。

  丁蜀看壶

  如果不是到范友良紫砂艺术馆参观,我压根不知道宜兴丁蜀镇的西望村是紫砂壶专业村。从艺术馆门槛跨进去,一楼的墙壁上,几案上,无不陈列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紫砂壶,仿佛进入了紫砂的世界。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就是紫砂泥,原产地就在江苏宜兴丁蜀镇,所以又名宜兴紫砂壶。丁蜀人制壶,由来已久,仅西望村就有着200多年的制陶史。

  范友良是民进会员,他出生于陶艺世家,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夫人杨群群也是制壶高手。“每个紫砂壶大概需要上百道工序,耗时一个月左右。”杨群群指着博古架上的一把提梁壶说,“这个叫‘提香’,有提一壶清香的寓意。”接着,她又介绍了 “禅亦”“ 闲逸”等造型线条流畅的新品紫砂壶。杨群群说,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在《满庭芳·绍圣甲戍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里提到的“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这紫瓯指的便是紫砂壶。

  一楼的制作间里,手工艺人正在现场制陶。桌上,各种陶瓷成品,颜色或深或浅,从实用到装饰,从粗朴到雅致,构筑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 在那里,我第一次亲眼看到柔软的泥土在他手下,经过锤熟,拍泥片,围身筒,搓流把,魔术一般变成一把壶。遇到那些经过高温烧制残了的紫砂壶,范友良会把它们集中起来,错落地摆放在庭院的水池里,和假山、游鱼、绿植相映成景,仿佛是水中开出一朵朵的紫砂花。

  禅村白塔

  因工作在山里的缘故,我过惯了山居的日子。笔会当晚住在氿湖对面的宾馆,如果不是有茶的润泽,甚至感觉呼吸都不够顺畅。次日一早,汽车沿着新修建的两车道柏油马路,行至西渚镇白塔村的横塘自然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注满清泉的山涧池塘。池塘边是整洁的山路,和一座古色古香、充满江南古建筑韵味的农家乐接待中心,绿油油的茶园就在半山坡上,像是给丘陵坡地披上了一袭翠色的大袍子。

  白塔的横塘村,依山而建。这个在百度上都查不到丁点资料的小山村,却有着脱俗的美。乡村的鸟鸣此起彼伏,大约是经常感知宜兴云湖(也称“横山水库”)湿漉漉的味道,鸟鸣声特别像水滴,一滴滴地入人心坎。一汪碧波连着青青茶园,整个一个绿色王国,淡淡的水气与草木香,让整个人都清爽通透,灵魂跟着脚步起舞。

  横塘全村仅有78户农户、人口197人。民进宜兴市委芮主委介绍说,这几年,横塘先后建成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中道路硬化,整修了渠沟,以及村名墙面出新,使横塘原先破旧的小山村,焕然一新。村中随处可见粉墙黛瓦,村前屋后种植着鲜花果树。那些熟透的樱桃,并无人采摘,无论是留在树上还是掉在地上,都是鸟儿的盘中餐,淳朴的村民从不和鸟儿争食。

  顺着山道可以走进茶园山顶的小亭。站在茶垄里俯瞰,横塘村前的铜铸大钟尽收眼底。相传“白塔钟声”是旧时白塔“八景”之一。如今白塔村正在打造“有根、有新、有品”等白塔“八有”精神。其实,横塘只是白塔村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薛家桥自然村正在打造“禅村白塔”为核心文化品牌。无论在“星云大师”工作过的白塔国民小学遗址旁,或是《中国作协》创作基地的宜人书院里,都有禅茶体验。白塔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两千名志愿者展示白塔风采,传播禅茶文化,是乡村振兴最好的诠释。

  喝岕茶去

  提起岕茶,大多数人知之甚少。在参观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宜兴龙背山的岕茶园,听宜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岕茶园的女主人、民进会员李昱增,阐述岕茶的前世今生。用李昱增自己的话说,从热爱喝茶,到打造岕茶品牌,已经习惯天天泡在茶园了。不论是有人体验采茶、观摩制茶、参观茶文化展馆,还是学习泡茶、观看茶艺表演、诵读茶经,热情的她立马接待。所以,她的岕茶园里不但荟萃了茶界、商界和文艺界名流,也是妇联志愿者和学子们的快乐大本营。

  岕茶园所处地理环境优越,附近有峰峦,有梅映潭,植被丰富。这片茶园出产岕茶,茶树分别由罗岕、洞岕引种,近年来的陶都岕茶都由这片茶山产出。“岕茶是被冠以‘中国’二字的历史名茶,也是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昱增说。它始于明初,因制作工艺复杂,失传于清代后期。 “叶脉淡而厚,汤色柔白如玉霜”“婴儿肉香,芝芬浮荡”,古籍中描述的岕茶是一种集色、香、味俱全,还有较强养生功能的名贵茶种。

  “作为失传已久的茶种,却是产自于宜兴茗岭”,这让收集岕茶资料的李昱增很心动。她和丈夫赵永灵很流连儿时家家有茶园、户户会制茶的文化底蕴。在赵永灵的支持下,夫妻二人不断走访茗岭山中的老茶人,听他们讲岕茶的传说和故事;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请到宜兴……不知不觉,“将岕茶失传的工艺恢复并发扬光大,打造宜兴本土的茶品牌”成了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当久违的岕茶重新面世,荣誉也纷至沓来。岕茶被中国茶博馆特别收藏;岕茶园也成为江苏省唯一的一家被中国茶叶基金会授牌的基地。

  在岕茶取得成功的同时,李昱增意识到岕茶传导着一种不浮躁偏执,不消沉颓废,积极乐观、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岕茶之道引导人生之道,将使更多人受益终身。她在森林公园内创设了名仕馆,重新演绎起岕茶故事。李昱增在繁华与寂寞之间活着,一半入世,一半出世。茶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馈赠。在余秋雨眼中,茶是“中国诗意”,鲁迅称其为“享清福”,冰心在心中认为茶是“乡愁”,汪曾祺笔下有“泡茶馆”,而在李昱增眼里,茶是一种日常,更是一种文化。

  不记得哪句歌词里唱的,好时光是用来浪费的。不知不觉,我们已在名仕馆里“浪费”了半天光阴,生活节奏彻底慢下来了。名仕馆种着各种草木,许多瓶瓶罐罐的岕茶摆放在小轩窗的木格子上,风吹过来,门帘的珠串不时地摇摆,伴着茶香,撞击出清越的声响,真是“一山一水尽入画,一草一木皆可书”。品岕茶的同时,感受着李昱增的世界,除了忙碌地追逐金钱,还有一种清、静、和、雅的天堂;还有一种善良、温暖、纯真、有趣的世界。

作者:杨莹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