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筝诗
(一)
与清风携手,我白云谈心。风度翩翩,神态峨峨的风筝,有许多美好的称呼:“神风”、“天魂”、“飞龙”……它扶摇九天,直步青云。说起它的历史,可不简单呢!早在春秋时,鲁班曾作木鸢“以窥宋城”,不过那时的“鸢(风鸢)”是木制的,而且是用于战争的通讯器材;后来到了东汉发明了纸,就以纸代森,改称为“纸鸢”。(迄今北人还称“纸鸢”,南人叫“纸鹞”)。到了五代,一个叫李邺的人,在宫中作纸鸢时,在鸢头扎上竹管,当纸鸢风飘摇时,风入竹管,像吹奏笛子的道理一样,发出激越悦耳的筝声,由此得名“风筝”。唐人高骈作《风筝》道: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博学多才,艺文俱精。从他著作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看出他对风筝还颇有研究呢!
无论扎风筝还是放风筝,他都很感兴趣,技艺又精湛:“风鸢听拿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曹雪芹这种技术,曾于乾隆二十二年腊月二十四在宣武门里结了冰的太平湖上,当着董邦达、过子和、端隽、于权度、敦敏、敦惠表演过。怪不得他在《红楼梦》除了七十四中有一大段捞放风筝的精巧文字外,还有不少传神的风筝诗作。有如曹雪芹借贾探春这一人物之口所咏的《风筝诗》: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称。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前两句写清明时儿童放风筝的天真情感的无限乐趣;后两句笔锋一转,说风筝最怕是“断”了线,从此就无力飞腾或飘忽无踪,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诗歌柳先杨,欲擒故纵,分明是说诗人理想的翅膀被折断,智慧才能遭压抑,于是只好顿足苦吁仰天长叹了!
此诗与《红楼梦》第五四对贾探春的判词一脉相承: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诗写的也是清明放风筝的事。所谓“贾探春”者,乃假(贾)借风筝“探春”是也!尽管风筝有多么“清明”的“才”,有多么“高”的“志”,可是“生于末世”,要想“补天”是枉费心杨的……“探春”是风筝的别称,三小姐探春,理家有方,欲事振宁国府,结果还是像断线的风筝:家道中落,远嫁边疆……因而《红楼》的风筝诗喻,则是曹雪芹“无才可以被苍天”的“咏叹调”,或者叫作“奈何曲”!啊,朋友!
忆往昔,曹霑诗,东风恶,抒情思,梦断西山伤折翅;
今日里,龙传人,春光暖,彩云生,天清地明放风筝!
(二)
文史上对风筝大多是歌其“功德”,而才华横溢的封建叛逆者——曹雪芹,对风筝却有另一番特殊的感受:他还借喻风筝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封建封建卫道士的嘴脸。且看《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作者借薛宝琴之口,在《钟山怀古》中咏道: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沼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怪他人嘲笑颊。
诗内隐一物,揭开谜面,谜底原来是“风筝”。谜面说的是南齐周颙的故事。相传周颙于钟山西立隐舍,后禁不住功名利禄的引诱,竟欣然出任为海盐县令。期满入京,经过北山孔稚珪假托山灵之口来声讨他,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诗似乎句句说周颙,其实事事喻风筝。
诗的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先以谅解周颙的意思作开端。说名利原不曾伴随你(指周颙原隐居钟山寿)——谜意却是说,风筝之外,空空无物;
第二句“无端被沼出凡尘”。诗说周颙“无端”应齐武帝诏出山,竟欣然地抛掉了隐者的兰衣,从此被束缚在世俗的尘网之中——谜意则是离开地面,直上青云;
第三句“牵连大抵难休绝”诗意是说,名利这个东西,对人来说大概是唯以完全断绝地:(隐讽周颙假偌隐居遂沽名钓誉、贪图官禄的虚伪青表现)——谜意却讲的是绳子牵连着长长不断,升得越高,绳子也越长;
第四句“莫怪他人嘲笑颊”。诗意是说,寻孓不要怪人们(如孔稚珪等)那样频繁地嘲笑你了!——谜意是说:风筝被绳子牵着放到天空,忽上忽下,忽正忽斜,引起了观者的嘲讽和嘻笑!
曹雪芹在这首风筝诗中,借对周颙的写照,揭露那种卫道士自鸣清高,而汲汲以求仕进的虚伪面目,表现了诗人对追名逐利者的厌鄙和嘲讽。你瞧,《红楼梦》中塑造的“贾政”,不就是属于这类的人物吗?所谓“贾政”者,原乃“假正经”是也!
是啊,封建卫道士这样,假民主者也这样,凡是丧失“华夏魂”的人都这样。他们面装一副“假正经”实则是脊梁骨断了——离谱离宗,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断了线的风筝!”有人写了一则引喻诗:
你啊/怎么老是忘记自己:“跛足”/“栽跟斗”的教训。大白天/还做着:数曲忘祖的“独立”梦!你啊/不是在险峻的山谷中旋落/就在浩淼的大海上飘沉——“莫怪他人嘲笑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