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树
来延安,刚好是五月。
高速路两边,山峦层层叠叠,绿意葱茏。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雄浑而苍凉的,那沟沟峁峁间,黄土斑驳,西北汉子在长风萧肃中唱着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初夏季节,草木繁盛,天空辽阔万里,碧蓝如洗,偶尔有大片的白云像棉絮一样轻轻飘过。在黄土高原绿色最张扬的季节,忽然对这里的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车上的时间都在阳光的轻柔中迷糊,恍恍惚惚间,两边山间,大片大片雪白雪白的花就这么突然闯入眼帘,清新而又张扬的美丽,让久坐而昏沉的心灵为之一振。
在南方,除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和田野里广袤的紫云英外,还从没见过如此大规模的木本花。想起现在刚好是五月,于是就猜测是不是北方一种特有的树:槐树。问了本地老师,果然证实了想法。
作为养蜂之乡的江山人,对槐花并不陌生,洋槐蜜是所有蜂蜜里味道最好的,甜蜜中带些鲜味,每次品尝都感觉回味无穷。但吃过槐花蜜不等于见过槐花,第一次见到实物,特别是如此大面积的槐花,还是忍不住惊叹不已。
这次是民进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现场教学点理所当然地选择在革命圣地延安。
枣园是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在这里,我看到了更加美丽的槐花。
在高速路上,只能远远地看着一片片洁白,如云似雾,震憾人心。近在眼前的槐树却没这么仔细地观赏过,那么细密如雪的花序,一串串、一簇簇,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如一弯弯月牙,俏皮地挂在槐树那浓郁的树叶之间。槐花在微风中叠拥着、推搡着,花香绕满枝头,带着一股甘甜的气息,沁人肺腑,在陕北五月的曛风中,“扑漱漱”地往下掉,如云轻散,亦如像雪般纷扬。
这满树的槐花不禁让人想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是最好的菜肴。人们摘下槐花提回家,用热水烫一遍,或做槐花饼,或为槐花羹,疗饥解馋。遥想当年,这些黄土窑洞前的槐花又曾为伟人们奉献过多少美食呢。
朱老总的窑洞前,那方棋石兀自摆放着,庭前槐树参天,落花纷纷。毛主席的窑洞,独不见檐,据说,是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不会轻易低头的,因此主席的窑洞是没有屋檐。而在那树树洋槐洁白的花丛中,一株国槐显得格外古朴庄重。它叶小而密,冠如云团,浓荫蔽日。或许当年就是在这棵槐树的槐荫下,伟人们盛夏纳凉时,酝酿出奇计巧谋,构思了大策方针。
先辈们曾经居住过的窑洞,让我们缅怀过去,在窑洞里,为我们做讲解的是一位当地的民间艺人,讲解期间为我们唱了一首首陕北民歌。深情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了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境中,黄土地自然环境恶劣,老百姓虽然吃得艰苦,爱得艰难,却都粗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苦中作乐,他们的民歌也烙上这样的印记。作为革命圣地,陕北民歌被改编创作成《东方红》《南泥湾》等颂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新时期都起到了积极进取、鼓舞人心的作用。民间艺人沧桑的嗓音,唱出了陕北的苦与乐,爱与情,就像这漫山遍野的槐树,虬枝劲结,却吐露着芬芬,滋养着陕北的人民。
在延安,看到最柔美的树莫过于杨柳。
婀娜多姿的身姿与黄土高原的冷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在延安的枣园还是在梁家河知青下放地,我们看到最多的树也是柳树。对于来自江南的我来讲,看惯了“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吹惯了柔柔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但从没想过,西北狂野的风和柳树娇柔的身姿结合的这么好。
后来想想,其实柳树一直都是有着最娇弱的外表,却有着最坚定的内心。曾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在环境最恶劣的西部,黄沙漫漫,却有着“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主要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柳”又与“留”谐音,一直都被人作为送别的寄托之物,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折的是柳,表达是留恋的情谊,同时也希望离别的人此去他乡,可以如柳树般随遇而安。
在延安的街头,杨柳依依,让人忽略这个城市硬朗的一面。在每一个革命纪念馆里,讲解员们都身着军装,来自天南海北,在革命圣地从事着最美的事业。青春的年华,柔美的身姿,对延安革命史娓娓道来。每一天的接待都是紧张而繁忙的,但她们却依然保持着温婉而美丽的笑容。
忽然就觉得这些不都是延安的柳树吗?看上去柔弱,却又异常的坚强,娉婷如柳,坚韧如柳。
因为茅盾的《白杨礼赞》,到延安总忍不住去看看那些白杨。就是这阳光下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树中伟丈夫。
其实现在南方很多的行道树也是白杨树,这种快速生长的落叶乔木,在公路两侧排得整整齐齐,高大的身姿确如一个个骄傲的列兵。但和南方其他的行道树比起来,它的优势并不明显,论吸附灰尘能力,它不如夹竹桃;论枝叶树形,它不如栾树秀丽多姿。
但它却是西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树,在这多风少雨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常年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状态。但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无论哪里,哪里有黄土,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它耐严寒,可以在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阻碍生长;耐干旱,可以在西北的缺水坚硬的土地上恣意扎根;它抗风,抗病虫害,寿命可达90年以上。高原坚硬的土地上,只要给它一点水分,截一根枝条就会生根、抽芽。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特意地浇灌,它就会挺拔向上,把黄土地装点,撑起一片绿色。
正如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者,历经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如白杨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唤起了千万万陕甘边人民的革命热潮,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勇气和信心。
黄土高坡,天高地阔,古朴浑厚,这样的风土养育了坚韧的白杨树,也养育了勇敢淳朴的陕北人民。长期的磨难和历练中,铸就了陕北人民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在革命前辈带领下,一起度过了中国历史、党的历史上最为困难、关键的几年。在这片土地上,中共中央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艰难困苦中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艰巨任务。
高原的阳光炽热而坚定地照着这方土地,白杨树的叶子被西北猛烈的风吹得哗哗直响,却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