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就有一个青绿情怀,这缘自父亲的一本藏书。那是一本1981年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Ⅱ》,里面有一幅长长的画卷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这幅画对我的影响可谓深远。它是我案头书桌必备的、被无数次翻阅的课外读物,也是我电脑里点击率最高的资料图片。虽然印刷粗糙,但掩盖不了那透过千年时光长河依然绚烂夺目的青绿,科技的进步让我看到绚烂色彩下那层层的积累,宏大场景中细如发丝的遍遍勾勒。我不禁陷入沉思:古人是如何使用天然的材料创造出如此千年不变的色彩?又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辅助下完成这么宏幅巨制而又毫无瑕疵的构图设计?
带着疑惑,带着探寻一种理想化状态的期许,我虔诚地、忐忑地铺开一张六尺红星熟宣,用一锭老墨在一方更细润的端砚上磨开,润湿一支崭新的鸡距笔放在一旁,拿出姜思序堂的各种天然颜料,浸泡的浸泡,研磨的研磨,加胶的加胶。除了因为大尺幅绷绢的麻烦,用了熟宣代替,其他的我都应该是用到了最接近先人的材料。当然,还有沐手熏香,琴音绕梁。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用我到现在为止所理解的古法画出了拟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谿山胜境图》。疑惑、彷徨、犹豫、坦然、开朗、谦卑、敬畏,各种滋味,五味杂陈。一上手,到底是没骨青绿还是勾勒填色?疑惑不止。做底以及山坡分染,够不够?够了吗?彷徨徘徊。赭石打底,颜色偏红偏深了,是不是画废了?犹豫放弃。石绿,现在的石绿怎么这么暗?怎么就是亮不出来?原来现在的材料已无法和古代相比。坦然面对吧。石青,不错,还原度较准。花青、汁绿,蛮好,点缀、分染效果显现。绿水青山,水天一色,画面渐渐呈现效果,心情也开朗舒坦起来。一个月后,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我谦卑地审视着画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它们离我心目中的那幅作品是那么遥远。所以,作为一个画者,至少是我,将永远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我们的先人,看待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
壬寅春晚,舞蹈《只此青绿》红遍全球,这正印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了如此的自信,我们文化工作者更应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作者系常熟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