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历史栏目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杭州老地名的历史故事(一)

发布时间: 2022-11-25
【字体: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那些街巷的名字,钩串起城市的历史记忆。一个地名,一段故事,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文化。 
  对于现今杭州人来说,“三墩”应是最熟悉的地名之一。为什么这里叫“三墩”呢?三墩又名杉墩、珊墩、古称兰里,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瓜果之地之称,因境内有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三个较大的水上土墩而得名。三墩是个水乡古镇,三墩之水源于天目山脉,传说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尉迟恭率部驻三墩疏浚苕溪支流,兴修水利,以杉木为浮桥相互联接,始称杉墩。
  现在的古荡只是一个区域的名称,这里已不见古时地荡,也难见昔日的村落,它仅仅是西湖区所辖的一个街道。但是,以前这里方圆12平方千米,湖荡星罗棋布,荡边果树繁茂,是个古老而富饶的地方。从老和山上向北俯视,可以看见山下湖荡密布,整片区域东窄西广,形似横卧的“古”字,所以这里被叫作“古荡”。即使后来水荡有所减少,如登高远眺,仍可见水荡的分布,未脱“古”字痕迹。古荡东北处,有个地名称为“白荡海”。这白荡海在明朝时还是一片白茫茫的水荡,有“白荡烟村”之称,为“夹城八景”之一。
  “西溪”便是杭州城西的一团溪(注意,不是一条)。从西溪再往西走,就到了千年古镇——留下镇(今留下街道)。为什么这里叫“留下”?据《钱塘县志》载:“宋建炎三年(1129)七月,高宗南渡,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留下由此得名。留下镇沿西溪河而建,河水穿镇而过,河上有保留至今的忠义桥、盈春桥、庆春桥、灵慈桥等古桥,河的两岸是傍河而建的民居,虽已经历千年,风貌犹存。
  在湖墅南路上有个地名叫“半道红”,连居住在这里的老杭州人也不一定知道它的由来。相传旧时夹路栽桃花,春暖花开时,灿烂似锦,花落如红雨,故名。三月艳阳融融之日,夹路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好像浓浓淡淡的红云。这里就形成了旧时“湖墅八景”之一的“半道春红”。 
  在建国北路南口附近,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叫“潮鸣寺巷”。为什么这里叫“潮鸣”?宋时,巷内有后梁贞明元年(915)钱氏所建归德院。建炎三年(1129)2月,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逐时,曾在此落脚。晚上,门外响声大震,赵构以为金兵追至,正准备逃跑,探子来报,说这是钱江潮声。赵构遂提笔书“潮鸣寺”三字赐额,归德院自此更名改姓潮鸣寺,其地也得名潮鸣。如今潮鸣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潮鸣寺巷这个地名。
  古杭州城有十座城门,城门的相连线上便是城墙。民国时期,城墙和城门均被拆毁,但相关的地名却保存了下来。如武林路、武林巷因武林门得名,清波街因清波门得名,艮山路、艮山东路因艮山门得名,庆春路、庆春东路因庆春门得名,清泰街因清泰门得名,望江路因望江门得名。从这些地名在杭州城的位置可以看出,民国之前的杭州城特别袖珍,武林门已经是杭城最北面的城门了。武林门和“武术”“江湖”没有任何关系。不过,以前不称“武林”,而叫“虎林”。因为有老虎盘踞在附近的山林里,这片山林就被叫做“虎林”。唐朝因为李渊的父亲叫李虎,为了避讳,就把虎林叫做武林。后来,武林山消失了,但“武林”这个名称却留了下来,出现了武林门、武林路等地名,并成为杭州的一个别称。
  如今的保俶路,向北一直延伸到了文一路,它已不再是原来那条风景区周边的幽静小道,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了。民国初,杭州就有了“保俶路”这个路名。因为保俶塔就在这条路南端的宝石山上,标志性很强,所以人们很自然地以它来称呼边上的这条路。相传五代十国后期,宋朝兴起灭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国尊奉中原政府,帮忙灭南唐后,宋太祖招吴越国主钱弘俶入朝。于是钱弘俶携带妻、子及家人入朝,吴越国上下惊惶。钱弘俶统治时期,吴越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尊奉中原政府,无大战祸。于是大家在西湖边建筑“保俶塔”,意在祈求上天保佑钱弘俶。
  松木场泛指西溪路东端和保俶路交叉处附近的地域,是杭州城内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地名。旧时,杭城居民用的多是柴灶,木柴从西部山区沿着松木场河运进城,这里就是柴火的集散地,故名松木场。宋时称为柴场,别名羊角埂。旧时松木场河连西溪、余杭塘河、京杭运河等河道,西湖石函闸水亦流入松木场河。苏州、湖州、嘉兴等地及远郊香客往天竺、灵隐进香,皆从水路坐船至松木场。商贾纷至沓来,茶肆店铺生意兴隆,有松木场市之称。
  (作者为民进杭九中支部会员)
作者: 张清宏
责任编辑: 代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