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谁是受害者?
1月14日,沈阳市高中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如期举行。从当天开始,沈阳市各高中考场里,8000多名高中专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市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高中教师与学生同考场同试卷考试,在沈阳还是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据悉,测试成绩将按百分制计算,高中教师成绩低于80分视为不合格,以后不能参评各种荣誉及奖励。(1月15日《沈阳晚报》)
与高中生一同参加考试的高中教师孙娜娜,走出考场后,长长出了口气:“我只考了一门,而学生还要再考八门呢。”孙娜娜说,自从5年前离开大学,就再也没有体验过学生考试的心情。通过这次考试,她换位思考体会到了学生的不易。我相信孙娜娜在5年前,在没有离开大学,特别是在大学前的读书生涯中,也对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感到不易”,甚至会像很多对考试“深恶痛绝”的学生那样厌恶考试。但现在的她早已忘记考试的痛苦,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其实,像孙娜娜这样“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不仅有老师,还有家长。现在的老师、家长,多半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可以说,都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现在成了应试教育的加害者——用高压手段,让自己的学生、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忍受考试的“折磨”,过去自己“深恶痛绝”的考试、分数,成了现在自己拿来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如果教师、家长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现实,但那些对应试教育有改革权的人,也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师生同考,老师参加考试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考试失分情况,进而更好地教学生,说到底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应试教育,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高中教师成绩低于80分视为不合格,以后不能参评各种荣誉及奖励”,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应试的目的,不让参评各种荣誉及奖励,其最终目的仍是逼迫老师在应试教育下怎么做才更适应应试教育下的教与学。在这里,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标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无一例外地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现在的教师、家长,甚至学校及整个社会,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好多人都是从应试教育切肤之痛中走出来的,但一旦离开了应试教育,没有了考试的痛苦,都又统统把当初考试的痛苦加在了自己的下一代身上。现在的学生、孩子,仍旧在应试教育里重复他们的老师、家长那一代人的痛苦。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但至今仍是轰轰烈烈地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针对当前教育的现实,谁都知道该怎么样,但谁都不能去怎么样。这是当前教育的怪圈。
(责任编辑:温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