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滋养孩子的心灵?
有哲学家说,人的自我必须由人自己去创造。对于在成长中逐步完善自身、创造自我的少年儿童来说,需要多种心灵的营养。积极向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滋养他们成长的宝贵精神食粮。
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这些熟悉的名字是一代代孩子们心中美好的记忆。在世界文学史上,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瑞典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比利时梅特林克的《青鸟》等等。这些作品以其美好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显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激发读者的想象,滋养受众的心灵,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良师益友对话,可以引领孩子们的心灵走向人类灵魂的高地。而读一本不健康的书,则于心灵有害。
最近,听到一位儿童文学专家讲了这样一件实例:一个11岁的小女孩,学习很好,爱读书。在读了一套恐怖书后,产生幻觉,总是想吐、恶心,白天上课时会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黑板上有个鬼!”后来,不让她再接触这些不良的东西,治疗一年多才好转。这个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但由此可见消极文化产品对孩子们心灵戕害的冰山一角。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某些以恐怖为主题的不良小说,为了吸引眼球,利用少年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刻意制造噱头,为了恐怖而恐怖,格调不高雅,内容不健康,情趣不高尚。诸如以“墓地”、“幽灵”、“鬼”、“尸”为描写对象,以“极度心寒”、“魂飞魄散”、“鸡皮疙瘩”、“零点尖叫”、“毛骨悚然”为描写情境等等。这种消极的“恶搞”文化带给少年儿童的只能是心灵的伤害,而不是美的教育与享受。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强,但是非判断力弱。他们很难对消极不良作品进行很理性的区分,因而正确的引领很重要。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好奇心本身并无正负或好坏之分,只是孩子在一个成长阶段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你用积极的东西吸引他,他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用消极的东西吸引他,他就会表现出某些消极的特征。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我们应该思考怎样与时俱进,多创作一些积极向上、有时代感、有吸引力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家长和学校也要多引导学生们读好书,以从根本上对劣质文化产品进行抵制和驱逐。
无数事实表明,人的品位、情操和修养,常常得益于孩提时期的读书经历。只有用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才有助于他们成长为祖国的栋梁,去创造一代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温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