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长道出了职务性考试的真相
“狼来了”的故事听多了,等到真的狼来了,大伙儿的胆子也异常彪悍。这个道理就譬如在公务员常规性考核考试中,都说严格纪律,结果还不是你抄我来我抄你,等到偶尔真要较起真来,难免闹笑话。
12月22日《钱江晚报》消息说,近日某个下午,西北五省(区)党校研究生班咸阳考区被一名考生搅成一锅粥:身为该校07级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员的陕西乾县科技局局长王显亮,竟然对一位重申考场纪律的考区负责人破口大骂,并叫嚣“这是啥考试,还弄得和真的一样,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致使该考场考试时间延迟10多分钟。
即将“研究生”毕业的王局长果然觉悟有了新提高,在一帮子考生孜孜作答的时候,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挺身以反面典型的姿态,揭穿了职务性考试的真相:一者,这种考试多不当真,所谓的纪律规矩,大多是吓唬吓唬局外人,以增加弄虚作假的威信,跟自己人较真,这简直就是欺负老虎没有“王”字纹身;二者,这种考试多要“掏钱买”,一般还不是成本价那么简单,加上教辅书、培训课,尽管是公共财政埋单,但纵使局长也能看得穿,这里是笔暴利的买卖,竟然花了大价钱,买家自然应该VIP,再搞些冗杂的程序来刁难,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三者,县官不如现管,这才是最大的官场潜规则,不过监考而已,又不是上级主管领导,“有啥资格管”呢?也正因如此,大多职务性考试中,监考或巡视大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企事业单位的职务性考试多如牛毛,初衷美好,效果寥寥。从安全知识考试,到计划生育调查,从政务学习测评到专业技能培训,要考的实在太多了,“贴心”的单位一般会组织办公室之类的部门“批处理”,一下子搞掂,让大家省时省心,检查起来也漂亮得很;不怎么“贴心”的单位一般会印发一些答案,“供参考用”;再不怎么“贴心”的,会组织大家到会议室之类的地方集中作答,类似“听写”,或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真拿了鸡毛当令箭的,员工民怨沸腾不说,答卷也比不上人家光鲜,“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还是懂的,谁会拿政绩开玩笑?
勇敢的王局长,也顺带着帮我们揭示了高官高学历的真相。“不明真相”的群众当然很崇拜官员的高学历,动辄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还是导师,听起来很吓人,但仔细研究就发现:时下不少官员多是在担任了级别比较高的职务以后,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硕士、博士学历的。这当然不是说高学历一定就是高水分,而是在这种“学历跳高”的比赛中,官员拥有获得高学历的权力资本,在某些学历教育媚权的现实语境下,两厢勾搭的寻租空间并不小。
王局长这则寓言起码提出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官员学历与从政绩效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二是务虚的职务性考试究竟还有多大的存在意义?这两个问题不回答好,下一次,难保不会有李局长、张局长继续生气。
(责任编辑:温迪)